夏夜去尋找螢火蟲 別驚擾了“夜精靈”

2017-07-10 08:53:41|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悶熱夏夜不在家孵空調,去尋找螢火蟲?噓~別驚擾了“夜精靈”

  科普和環保都很重要,是否可以相輔相成?尋找“夜精靈”活動,能否在喚醒遊客環保意識的同時,最大限度降低對螢火蟲的影響?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悶熱的夏夜,什麼樣的事情能讓市民情願放棄在家孵空調,來到沒有路燈的草叢、樹林、池邊?原來吸引他們的,是潛伏在上海夜色中的“夜精靈”——夜行性動物和在晚間開花的植物。

  近年來,尋找“夜精靈”類活動越來越火爆,上海植物園、上海辰山植物園、上海共青森林公園等推出的相關夜遊活動,報名名額幾乎都被“秒殺”。

  大多數夜遊活動,有著重要的生態科普作用,讓長期遠離“野趣”的人們更加了解自然,進而愛惜和保護自然,但也有不少環保人士站出來反對,認為過多、過於頻繁的夜遊活動,會打擾“夜精靈”,甚至影響和破壞它們的生存環境。

  科普和環保都很重要,是否可以不是對立的關係,而是相輔相成?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熱鬧的現場,大人和小孩一樣興奮

開心夜遊,離不開嚴管

  上海植物園夏天的“暗訪夜精靈”夜間自然觀察活動,今年已是第9屆,接受報名的名額多達2400個家庭(每個家庭限一名成年人和一名孩童),接待人數比去年翻了一倍。

  人多了,會不會不堪重負?“總的接待人數雖然上去了,但每次活動的人數有嚴格控制,所以多的是活動頻次。比如有些週末只有一晚,現在增加到兩晚,甚至週五晚上也有。”上海植物園自然科普老師郭江莉表示,除了每次夜遊的人數有嚴格控制,上海植物園對夜遊方式和工具的管理更加嚴格。

  在夜遊方式上,園方強調距離,觀察者儘量避免觸碰觀察對象,主要靠看和聽,比如在沒有光源的黑夜裏,用肉眼尋找螢火蟲、用耳朵“搜索”蟬鳴。只有少部分受近距離接觸影響較小的生物,可以在領隊的指導下,嘗試接觸,比如聞紫茉莉的香氣或蝽分泌的臭味,又或者觸摸甲蟲堅硬的體表等。為了不打擾非夜行性動物休息,夜遊路線也會嚴格控制,比如只走公園主幹道、草坪、灌木叢,遠離鬱閉度高的樹林,因為那裏是鳥類的家園,人的喧鬧和光照會驚擾到它們。

  “發給遊客的光電設備,都可調節亮度,而且嚴格控制亮度上限。我們會勸阻遊客攜帶有強閃光功能的拍攝設備。”郭江莉介紹説,只有領隊能攜帶專業燈具,在判斷不會影響生物的前提下,短暫地直射觀察對象,供大家觀察。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活動現場,領隊支起白布和明亮的燈光,吸引昆蟲停靠,形成天然的“黑板”,圖為被燈光吸引的蝶角蛉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

  運氣好的觀察者,正好遇到金蟬脫殼的“現場直播”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

  捕食蜚蠊的蜘蛛 黃琳 攝

生態不達標,沒有“夜精靈”

  “不考慮環境承載能力的夜遊活動,肯定難以為繼。”上海辰山植物園植物學博士郗旺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園內開展夜遊活動前,會做謹慎的調研,如果環境承載能力或動植物的豐富程度不能滿足夜遊的條件,是絕不會貿然行事的。

  令人欣喜的是,在上周的夏令營夜遊活動中,郗旺帶隊的學生們幸運地看到了黃脈翅螢,這種螢火蟲此前在辰山植物園內沒有觀察記錄。“我們從未刻意引進過螢火蟲,園內出現的螢火蟲,可能是周邊有螢火蟲的種群分佈,它們中的小部分‘看中’了辰山的環境。”郗旺表示,螢火蟲的出現,還與辰山植物園內部分區域堅持不打蟲藥和除草劑有關,它們對脆弱的螢火蟲是致命的,也會殺滅螢火蟲的主要食物蝸牛。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

  黃脈翅螢 郗旺 攝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

  黃脈翅螢 郗旺 攝

  作為上海植物園夜遊“招牌”的螢火蟲,今年的數量較往年也有一定的增加。上周由於雨水充沛,一些觀察者一次觀察到了10隻以上的螢火蟲。“螢火蟲數量增加,可能與近日高溫高濕的天氣有關。”郭江莉表示,這還要歸功於上海植物園在改善生態環境上的不懈努力,才能獲得螢火蟲的青睞。據介紹,螢火蟲喜歡生活在人為干擾少、燈光污染少、水草豐茂之地,因此被譽為生態環境指示物種之一,其多寡可以用來判斷一方水土生態環境的優劣。環境好了,螢火蟲才會有、才會多。

  除了螢火蟲,上海植物園草藥園一帶近期還發現了久違的竹節蟲。“可能是新建的草藥園內,移植而來的植物種類豐富,竹節蟲隨之遷移過來。也可能是它們長期以來‘潛伏’得很好,沒被發現。”郭江莉説,無論是哪種可能,生態環境的改善、優越都是必須條件。近年來,上海植物園種植了結果較多,受小動物們“歡迎”的植物,如:細花泡花樹、柿樹、海棠、櫻桃、山楂等,為生活在園區裏的鳥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又比如,園方盡可能選用高效低毒的無公害農藥,減少病蟲害防治對生態産生的負面影響,為保證夜遊活動的效果,每年春末至夏末,園方還在主要活動區域儘量避免噴施農藥,使“蟲況”比較活躍。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8

  竹節蟲和蜈蚣 黃琳 攝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9

  同樣十分少見的笄蛭渦蟲

郊野棲息地,能否保護起來

  業內人士坦言,如果能夠在嚴格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讓遊客“有禮節”地觀察“夜精靈”,這樣的夜遊活動值得提倡和鼓勵。只有了解它們,人們才會知道良好生態環境的來之不易和脆弱,進而激發他們的環保意識。

  不過,目前“有禮節”的夜遊活動,主要集中在一些公園內,相應的規模和對環境的影響,可以得到較好的控制。相比之下,一些郊野的開放空間,雖然具備不錯的生態環境,目前“夜精靈”的種群和數量也較為豐富,但缺乏保護,容易在遊客的趨之若鶩下“淪陷”,這樣的夜遊活動還是越少越好。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0

  很受男孩子歡迎的巨鋸鍬甲,曾經因為一些人無節制的收集愛好,遭到威脅

  青浦區內某座村落的“螢火蟲效應”就是一個典型的教訓。有昆蟲愛好者表示,這可能是上海唯一能看到黃脈翅螢和條背螢兩種上海“土著”螢火蟲的區域。近幾年,當地的螢火蟲景觀成為一大賣點,但隨著遊客量的增加,生態環境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壞。有民間環保志願者表示,當地可觀察到的螢火蟲數量在2012年到2014年出現銳減,2012年的一些夏夜,還能看到上千隻螢火蟲,2014年同期卻連200隻都不到。

  據悉,垃圾污染當地水體及周邊地區,破壞了螢火蟲的棲息地,可能是主要原因。棲息在近水區域的螢火蟲對水質要求非常高。數量減少本身,也會對螢火蟲構成威脅,因為螢火蟲近親交配的概率會提高,導致種群基因庫縮小,引起基因滅絕,整個種群也可能消亡。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1

  薄翅天牛雖是害蟲,但在特定觀察期內,上海植物園為讓更多人認識它,在其主要活動區域避免噴施農藥

  今年5月,上海“城市荒野工作室”的自然愛好者在奉賢區一處螢火蟲棲息地開展夜行動物觀察時,發現疑似“雌光螢”的昆蟲,若獲得認定,將為上海螢火蟲記錄添新。值得玩味的是,具體觀察到螢火蟲的地點沒有言明,業內人士表示,可能是擔心新發現被曝光後,反而吸引大批人員來“追星”,對本就脆弱、稀少的雌光螢構成威脅。

  專家建議,要遏制上海郊野螢火蟲減少的勢頭,不妨參照國外的經驗,在螢火蟲的聚居地設立保護區,並在條件成熟後,逐步開放生態旅遊功能,同時對遊客的行為嚴加控制,這樣可以“以遊養蟲”,為後續螢火蟲的保護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在日本,為保護螢火蟲,先後指定了10個螢火蟲保護區,建立了諸多賞螢地點,每年都有大批的遊客前往參觀。新西蘭的懷托摩螢火蟲洞則被一些人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跡”,洞內的螢火蟲燦若繁星。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2

  對水質有要求的中華大蟾蜍,現在能在多座公園觀察到 呂林 攝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