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音樂之聲》獻演上海大劇院

2017-07-13 08:54:53|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Do是都來一起唱,Re是花蕊有花香

  《哆來咪》《雪絨花》等唱段重新譯配,中文版《音樂之聲》明起獻演上海大劇院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

  此次《音樂之聲》中文版中幾個孩子的扮演者都是上海本地小演員,最小的只有6歲,最大的14歲。(資料照片)

  “Do是都來一起唱,Re是花蕊有花香。Mi是貓兒咪咪叫,Fa是頭髮黑又長。So要鎖在大門上,La起手兒多歡暢,Si水潺潺清又亮……”這首家喻戶曉的《哆來咪》,又將在上海大劇院的舞臺上響起。由七幕人生出品的百老匯音樂劇《音樂之聲》中文版明起將在上海大劇院連演10場。

  去年,這部音樂劇在全國演出超過100場,先後在北京與上海進行了兩輪超過60場演出,觀眾人數逾10萬人次。不過,七幕人生製作總監、《音樂之聲》中文版執行製作人劉漢坤向記者表示,此次登陸大劇院的,是全新的“升級版”。為了適應大劇院的舞臺,《音樂之聲》的燈光、舞美道具以及舞臺調度都煥然一新。

  1959年11月16日,《音樂之聲》在百老匯的魯德·方特恩劇院首次亮相便風靡一時,在百老匯和西區演出超過4000場,創下一週內觀劇人數最多的吉尼斯世界紀錄,次年贏得包括最佳音樂劇在內的六個托尼大獎。1965年,由美國音樂片巨匠羅伯特·懷斯根據音樂劇改編而成的電影版《音樂之聲》,獲得第三十八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影片、最佳配樂等五項大獎。

  如今,《音樂之聲》已經被翻譯成十余種語言在世界各地上演,此次上演的中文版正是其中一員。此次中文版的翻譯出自職業音樂劇翻譯程何之手。她曾翻譯過《貓》《媽媽咪呀!》《獅子王》《Q大道》《變身怪醫》《一步登天》等眾多經典音樂劇。與一般戲劇作品不同,音樂劇既有對白、還有歌詞。由於要與音樂配合,歌詞的翻譯程度比臺詞高出幾個量級,以至於不少原版音樂劇引進時,臺詞翻譯成中文,但唱段依然使用英文,就是為了避免歌詞翻譯成中文後“水土不服”。

  此次程何前後花了一年的時間來翻譯《音樂之聲》這部音樂劇,《哆來咪》《雪絨花》等經典唱段都在原翻譯的基礎上調整甚至重譯,為的就是儘量使中文歌詞的韻律與音樂配合得天衣無縫。以中國觀眾都耳熟能詳的《哆來咪》來舉例:女主角瑪利亞用諧音的方法教孩子們認識音符“Doe,a deer,a female deer”,是因為doe在英語中本來就有“母鹿”的意思,所以在之前的譯本中被直譯成“Doe,是一隻小母鹿”。然而在中文的語境下,Doe和母鹿實際上是毫無關係的。

  程何翻譯《哆來咪》的時候給自己定下三個原則:格式、語音、意象的通俗性。也就是説,這套諧音系統要和do、re、mi貼合,選擇的中文漢字也要簡單,這樣才便於孩子們理解。最後翻譯出來的歌詞既充滿童趣,也符合原作者的意圖。

  英語歌詞有時過於直白和平鋪直敘,是譯者遇到的另一個問題。在直譯還是意譯之間,程何選擇了後者。他坦承,音樂劇翻譯還有許多細枝末節的條條框框,使得翻譯者可發揮的空間越來越小。如何在有限的空間裏盡可能地保留原作者的意思、讓舞臺上的演員自如表演、還要讓中國觀眾一聽就懂,是所有譯者所面對的挑戰。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中文版中的幾個孩子的扮演者都是通過層層選拔、從幾百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的上海本地小演員。這群小演員中,最小的只有6歲,最大的14歲。劇組為他們安排了聲樂、舞蹈、臺詞等課程。屆時,這群小演員的表現將是中文版《音樂之聲》的一大亮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