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丹》中國首演揭幕東藝演出季

2017-07-13 08:58:18|來源:東方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俄艾夫曼芭蕾舞團再登滬 《羅丹》中國首演揭幕東藝演出季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8

《羅丹》劇照。(資料圖)

  東方網通訊員張靈安、記者桑怡7月11日報道:9月7日至9月10日,享譽國際的俄羅斯聖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團將攜《羅丹》、《安娜·卡列尼娜》兩部力作再登東藝舞臺,為東藝第12個演出季重磅揭幕。近年來,東藝已經成為諸多國際一流舞團的駐足地,中外頂尖舞蹈匯聚東藝。在新演出季中,聞名世界的聖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團、中國台灣雲門舞集、葡萄牙庫倫舞蹈團等都將奉獻精彩演出。

  用肢體講述羅丹的愛情

  説起羅丹,很多人首先能想到的是複製品遍地的《思想者》,也有影迷通過德帕迪約和阿佳妮主演的電影《羅丹的情人》,知道了大師與天才女雕塑家卡米耶·克洛岱爾在情感與藝術創作上的糾葛。艾夫曼的這部新編力作《羅丹》,也是圍繞著這段充滿戲劇性的藝術家軼事展開。

  1883年,43歲的羅丹在巴黎藝術界初露崢嶸,這一年,他第一次見到19歲的卡米耶?克洛岱爾。倔強、任性而又才華橫溢的少女成了羅丹的愛徒和創作夥伴,兩年後,兩人陷入狂熱的地下戀情,並在創作上互為靈感源泉。十多年中,羅丹的諸多代表作一一問世,而卡米耶的作品也毫不遜色,有些大膽突破的造型,甚至讓大師都心生妒意。無奈身為女性,她的光芒總是被大師掩蓋。世俗的偏見、藝術上的分歧、情感上的曖昧與背叛使得卡米耶最終在1898與羅丹決裂,然而她再也無法掙脫悲劇的命運,只能在精神癲狂中過完余生。

  2015年登陸東藝舞臺的《安娜·卡列尼娜》讓人們對艾夫曼的“心理芭蕾”流派有了最直觀的了解。在他的“心理芭蕾”中,舞者的肢體語言是用來展現細膩的人類情感的。此次,艾夫曼在《羅丹》的創作中,也極力通過舞蹈的肢體語言,表現人物迸發的藝術激情、激烈的心理鬥爭與刻骨的失望。所有這些同樣也曾是羅丹和克洛岱爾用石膏、青銅和大理石嫺熟展示過的人類的精神與情感體驗。所不同的是,他們將人體的運動瞬間凍結在冰冷的雕塑中,而舞蹈正是打破這凝固的瞬間,將抑制不住情感洪流釋放出來。艾夫曼説:“《羅丹》這部作品思考了天才創作的永恒傑作所需要付出的沉重代價和所要承受的精神折磨。”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9

《安娜·卡列尼娜》劇照。(資料圖)

  芭蕾舞演繹過去與現在

  作為艾夫曼芭蕾舞團的保留劇目之一,《安娜·卡列尼娜》同樣是一部充滿內在張力的作品,艾夫曼精準地將劇中人物的心理情感衝突展現給觀眾。艾夫曼本人酷愛改編文學作品,在他看來,俄羅斯文學的精髓在於揭示人性的本質,而他的舞蹈創作也一直圍繞人性展開,在這一點上不謀而合。他説:“基於大眾較為熟悉的以故事情節進行再創作,我可以更側重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層面,用舞蹈的手法為觀眾展現字裏行間未經探索的部分。”

  這個版本以柴科夫斯基的音樂為背景,完全拋開了托爾斯泰小説中所有的故事副線,只集中展現安娜與卡列寧和沃倫斯基之間的愛情糾葛。在表演中,艾夫曼芭蕾舞團的舞蹈演員將用舒展的動作幅度來表現,安娜對愛情義無反顧並最終淪陷的決絕。

  在艾夫曼眼中,芭蕾舞劇不僅是在講述過去,更是在述説現在,劇目中所蘊含的永恒的情感與當代觀眾的感情現實密不可分且相互呼應。他説,當現代女性要在個人幸福與摯愛親人的幸福之間有所取捨,要在滿足肉體的激情與社會道德規範之間有所抉擇,她們仍然會面對同樣的兩難抉擇。無論哪個年代的讀者和觀眾都能看出托爾斯泰筆下描繪的矛盾。所有這些問題困擾著人們,或許沒有最終答案。但這部舞劇,就是要從這些世紀謎團中,把安娜破碎的靈魂釋放出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