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工智能産業發展調查:要增強敏感度

2017-07-17 08:46:41|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把握機遇,首先要增強“敏感度”

  阿裡巴巴為何沒有落戶上海?“馬雲之問”曾經是上海之痛。

  

  當前人工智能正迎來發展拐點,如何抓住機遇加快發展人工智能,是一項事關上海經濟新動能的緊迫任務。市委市政府高度關注人工智能産業發展,市委領導近期多次要求上海各級領導幹部要“主動作為、積極把握人工智能的重要機遇”。

  採訪調查中,記者聽聞一些相關企業呼籲在人工智能領域上海切勿再現“馬雲之問”。

  “上海經濟體量大,産業門類廣,産業亮點多,對新興技術容易缺乏敏感,導致一些創新型企業可能由於不受關注而將重心轉移,存在與潛在‘獨角獸’企業失之交臂的可能。”上海道客網絡科技公司聯合創始人郭峰説。

  一個顯著的例子就是人工智能企業小i機器人。作為上海本土成長的企業,如今卻多少有點“墻內開花墻外香”,在滬外不少地方已經成為“座上賓”,業務開展得風生水起。

  面對當下熱得發燙的人工智能,上海究竟應該如何作為?

  “奇點時刻”正在臨近

  人工智能研究至今已有近60年曆史。但由於研究和實際應用脫離,人工智能之前經歷過兩次沉寂。而現在,人工智能技術和産業兩個維度的“奇點時刻”正在臨近。

  在業內專家看來,三方面原因引發人工智能發展迎來向上的拐點:

  一是雲計算使成本低廉的大規模並行計算得以實現。這非常有利於人工智能的商業化運營。

  二是大數據訓練可以有效提高人工智能水準。過去機器學習的研究重點一直放在演算法的改進上,但最近的研究表明,採用更大容量數據集進行訓練帶來的人工智能提升超過選用演算法帶來的提升。

  三是“深度學習”技術的出現。“深度學習”是模擬人類大腦神經網絡的工作原理,使得人工智能在語音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幾個主要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通俗來説,人工智能分為三個層次:感知,如科大訊飛的語音識別、face++的人臉識別;思考,如蘋果Siri、微軟Contana、亞馬遜Echo、小i機器人;行動,比如波士頓動力學工程公司的大狗機器人等。

  對於即將到來的人工智能時代,從國家到企業都不敢有絲毫放鬆,美國、日本、中國等都把其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谷歌、微軟等巨頭更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百度、阿裡巴巴和騰訊也加快了佈局和拓展步伐。

  國際數據公司(IDC)預計,到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場將達到470億美元,相對於2016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近80億美元的規模,複合年均增長率超過50%。我們將在從交通出行到健康醫療的各個領域中感受到人工智能的服務。

  對人工智能有沒有“敏感度”,將直接影響到上海未來能分得多少市場蛋糕。

  “墻內開花墻外香”耐人尋味

  上海要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人工智能自然不能缺位。

  現在的問題是,相比國內其他一些地方,上海有些相關部門對發展人工智能的敏感度和重視度存在一定差距。以在國內語義理解領域的佼佼者小i機器人來説,就出現了“墻內開花墻外香”情況。

  從2001年成立,小i機器人已經走過16個年頭。“這條路好長也好艱辛,我們從2004年MSN機器人一戰成名,到2010年彈盡糧絕,可謂九死一生。”上海小i機器人創始人袁輝感慨説,從投資人的座上賓,到最後被資本遺棄,再到鳳凰涅槃,就像一場情節一波三折的電影。

  有人一直在問,小i機器人的語義理解與市場上最火熱的語音識別到底有何區別?語音識別就像教小朋友背詩,朗朗上口但詩的意思並不知道。語音識別可以把一段語音變為文字,但對文字背後的意思並不理解,而語義理解解決的正是背後的讓機器理解人的意圖的問題。

  16年來,小i機器人建立了包括知識表示、推理預測、深度學習、語義理解、分析決策的完整架構,為包括工商銀行、交通銀行等國內排名靠前的大多數銀行,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華為、小米、聯想、海爾、三星、順豐、東航、攜程等知名企業在內的幾百家大中型企業和政府、幾十萬小企業及開發者提供服務。小i機器人主導了全球第一個用戶介面情感交互的國際標準和國內第一個人工智能語義庫標準。

  中國建行官方數據顯示,由小i機器人提供技術支持的“小微”服務能力已經相當於9000個人工座席,遠超95533、400人工座席服務總和。在招行,每天上百萬次的交互量,過去大約需要2000到3000人來服務,因為有了i小機器人,現在的工作人員只有10人左右。小i機器人為華為打造的內部智慧服務機器人,支持中英文交互,解決了全球20多萬員工的諮詢問題。

  Gartner2017年度十大戰略技術趨勢報告中,以小i機器人、Siri、Contana 等為例,闡述在物聯網時代,作為人與物溝通的新型介面“Conversational+”將連接萬物,小i機器人被放在了第一個。

  小i機器人能走出困境,有今天的成就,離不開上海的支持。袁輝清晰地記得,在2006年,小i機器人就要跌入深淵時,命運給了他一次轉型的機會,扔來“救生圈”的是上海市科委。在其官方網站上,用“小i機器人”的技術發佈了一個程式,直到今天還在繼續為廣大的企業提供7×24小時無間斷自動服務。於是“小i”由“問不倒小百科”變成了永遠在線的“客服小姐姐”,這種類別的人工智能,被稱為特定商業領域人工智能,這也為小i機器人奠定如今的地位打下了基礎。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幾年上海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應用步伐不是特別快。最近兩年小i機器人的人工智能應用業務大部分都在上海之外。

  希望政府部門行動更快些

  人工智能在未來將帶來高於一般産業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一些企業界人士談到,高端人才和高端産業是上海的優勢所在,要想佔領人工智能制高點,上海的行動還需要再快一些。

  一些地方在確立産業發展戰略後,就快速地創建産業發展集聚區,成立重點實驗室。

  小i機器人就是受到外地的熱情邀請,于去年在當地成立了分公司,並與當地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建設人工智能大數據雲服務平臺,推廣基於平臺及行業子云的各種應用。如今,落地項目金額已達數千萬元。其中將人工智能與政府的底層業務相結合的項目,在人工智能的産業應用上具有全球性的典型示範效應,已收到澳大利亞政府的邀請,將於下月赴澳做面對面的分享交流。

  小i機器人方面表示,人工智能作為一種新興技術,在研發和投入使用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希望政府予以支持,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和落地。同時,希望參與到上海龍頭型人工智能項目中去,加快開拓人工智能應用場景。

  此外,建議在政府部門支持下與相關院校、相關企業進行合作,建立技術及應用研究院、實驗室,加快技術與應用之間的轉換速度。

  據透露,小i機器人正在推動與矽谷等地的合作,條件成熟時成立人工智能國際實驗室,並在服務應用方面,進一步打開國際化之路。

  “當前,人工智能的實用門檻已經突破,應用的廣度和深度超乎意料,已經滲透到生産生活的許多方面,人工智能未來將呈現以市場為導向的快速增長。”業內人士建議,上海相關各方必須高度重視,快速行動起來,利用高端人才、高端産業優勢,更好發揮具有技術和産業應用能力的領頭羊企業的作用,打造國家的人工智能發展高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