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格路 老虎灶 小辰光的弄堂記憶

2017-07-18 10:55:38|來源:東方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彈格路、老虎灶、傳呼電話……小辰光的弄堂記憶

  據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官方微信,曾經的上海,各式里弄建築、自建棚屋裏隱藏著許多“硌腳”的彈街(格)路、1分錢泡一壺水的老虎灶,還有弄堂口的“傳呼電話”亭,這些都是當年上海市井生活的真實寫照。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它們都變成了值得回味的“弄堂記憶”。

  週末和爸媽聊聊,小辰光的弄堂記憶~~~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彈街(格)路

  又稱為“彈格路”。在20世紀50年代達到鼎盛期,全市約有400條,總長達800公里。不僅在市郊區域,就是在市中心區域也有很多路面是這樣的材質。彈街路滲水好,又接地氣,壞了修理也十分方便。不足的是硌腳,且容易鬆動,一到雨天路面就坑坑洼洼、泥濘不平,稍不慎還濺了一身臟水。但石塊鬆動也有“好處”,小孩可悄悄地拿回家給母親腌制鹹菜當壓石用。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青龍橋後街弾街路(攝于2006年10月)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普育西支路彈街路(攝于2006年10月)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

  新街彈街路(攝于2009年10月)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

  蒙古路某段彈街路(攝于2013年)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

弄堂裏彈街路邊日常生活

  傳呼公用電話

  20世紀40、50年代起出現,傳呼公用電話遍佈全市各處,多在弄堂口,為居民和路人傳呼電話。居民要跟啥人通話,就先打電話到對方所在地的傳呼電話亭,由電話亭服務員記下來電號碼或簡單內容後,上門通知被叫戶。有時候忙得來不及叫喚,嗓門大的走出電話亭,就扯開嗓子叫了起來:“張家姆媽,拿(你們)伲子(兒子)夜飯勿回來吃勒,勿要回電了。”

  20世紀90年代起,家庭電話普及,磁卡和投幣電話興起,傳呼電話業務逐漸減少並消失。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

  20世紀50年代上海的傳呼電話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8

  傳呼亭裏的阿姨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9

  1989年上海的傳呼電話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0

20世紀90年代弄堂口的傳呼電話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1

面筋弄的傳呼電話服務站(攝于2009年3月)

  老虎灶

  曾經遍佈居住區小巷。出售熱水,價格低廉,20世紀50~70年代,每瓶熱水1分。有的兼營“清水盆湯”沐浴服務和茶水坐堂服務。20世紀80年代末舊區改造後,煤氣使用普及,老虎灶逐漸消失。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2_副本

  設計巧妙的“七星”老虎灶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3_副本

  “長興園”老虎灶,灶頭已改為豎圓筒狀(攝于2012年3月)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4

  居民在“長興園”老虎灶接水(攝于2010年5月)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5

  傳統的老虎灶變為了電爐(攝于2014年1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