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説明:安福路255弄老洋房整治風貌保護和生活功能提升並重,圖為修繕後外景。傅國林攝
安福路255號,一棟外來人員集聚的八旬老宅,近期挂出一份中英文雙語版“使用説明”———院落文明公約。
外人眼裏,這裡一度是個“戲劇性”的存在———周邊老式弄堂縱橫交錯,這棟源起名門的英式獨棟建築自帶花園,如今卻擠進了十多家外來租戶……更令人唏噓的是:馬路正對面就是文化地標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而一路之隔的這個院子內,老宅被過度使用、庭院被違建覆蓋,一副殘敗破落之相。
去年以來的一場小區綜合治理,給了老宅院落舒展筋骨、祛除亂象、吐故納新的機會:其間共拆除違建22間計500多平方米、重置庭院綠化、增設生活設施,並與居民論證修繕方案。
如今的255號,大鐵門不再“羞答答”半掩著,反倒辦起了趣味運動會,歡迎周邊中外居民都來逛一逛、看一看。唯一要求是,進到院子就要遵守“文明公約”。
社區治理,關鍵詞是“善治”。
去年以來,結合“五違四必”區域環境綜合整治,徐匯區將住宅小區綜合治理升級到了新版本:補上短板,更強調惠民生、重長效。針對衡復風貌保護區內千姿百態的老里弄、老宅子,徐匯區試行“一小區一方案”,最終釀出“風貌百弄”。
一條主題弄堂的“圈粉”實力
岳陽路170弄,與上海京劇院一墻之隔。弄堂一側有部隊用房,另一側是京劇院職工住房,弄堂盡頭還連接著另一個小區。
長期以來,這條“三不管”小弄堂內路面坑洼、雨天積水、車輛隨意停放,亂象叢生,也常成為居民間矛盾的導火索。
此次綜合治理,170弄被拾掇一新:路面、地下管網得以重鋪;弄堂內增設停車位、休閒健身設施。最搶眼的是弄堂口的一側墻面,挂上了四幅文化展板,內容包括:介紹京昆藝術的“中國腔調”,介紹周信芳等大家的“梨園風骨”,以及介紹弄堂周邊著名建築和文化藝術地標的“里弄情深”等。170弄就此被定位為“京昆藝術文化弄堂”。
不遠處的建國西路581弄,著名生物化學家曹天欽、復旦大學原校長謝希德夫婦等多位中國科學院院士曾在此居住。此次拆去里弄內的一處違建後,補上了一道介紹院士風采及故事的文化墻。581弄也被譽為“院士風采文化弄堂”。
安亭路43弄,周邊曾有文學家夏衍、翻譯家草嬰、學者顧毓琇、科學家張鐘俊等人居住,因而挂上了“文墨飄香”展板,將建為“名人故居文化弄堂”。
根據不同的人文風貌、地理環境、歷史淵源等,這樣的“主題弄堂”和文化景觀墻還將在風貌區內繁衍。
事實證明,經由“主題弄堂”的熏染,居民的家園認同和自信大大增強。
在岳陽路170弄,經過整治,居民們積極籌備成立了“弄管會”,從規範收取停車費入手,逐步獲得了聘請門衛人員和保潔人員的資金,小弄堂邁入自治的良性循環。“眼前的弄堂都管不好,怎麼向別人介紹‘腔調’?”居民指指弄口的展板這樣打趣。
靠“微治理”實現“快循環”
就在最近,徐匯區城管天平街道中隊隊員陳浩天接到吳興居民區書記的電話:“快,建國西路619弄有居民在天井裏違搭。”
陳浩天立即帶隊趕赴現場,責令停工,出具相關告知書,在第一時間遏制了違法搭建成型。來自城管的數據:地處衡復風貌保護區內的天平、湖南兩個街道,涉及違搭的投訴佔到徐匯全區的半數以上。而風貌區內的違法建築往往單體面積小、總體點數多、商業收益高,稱得上“防不勝防”。
為此,天平街道啟動“微治理”架構,推動城管隊員結對居民區,“一小區一隊員”,及時了解掌握小區內涉及城管執法的動態情況及居民訴求,第一時間調查和處置各類違法違規問題。
去年全年,城管天平街道中隊拆去存量及新建違建144處3300多平方米;整治七條小馬路沿街業態,針對破墻開店實行封門250余處。
而湖南街道建立了住宅小區綜合治理聯席會議機制,各相關部門及派出所、城管、消防、物業、居委會等共同參與,按照“徵詢民意-完善方案-拆除改造-事後評估”的流程,拆解每個小區存有的問題,度身定制方案,推進治理改造。比如,安福路255弄的整治以風貌保護和生活功能提升並重,每一處改造都反復徵詢居民意見,論證修繕方案。
走出里弄,那都不是事兒
外來媳宋玉蘭怎麼都沒想到,年過四十,在這棟租住了許久的老宅子裏,居然有了一個頭銜:自治小組組長。
説實話,以前每每看到舉著相機、心懷好奇的路人走進院子沒幾步就退而折返,宋玉蘭心裏總有些“説不出的彆扭”:“儘管這是租的房子,但也總覺得面子上挂不住。”經過綜合治理,老宅院落重煥神采,更重要的是,居民們心裏也如沐春風。大家覺著,自己的意見被採納了、能做主了,“這兒也更像家了”。
老宅子中的11戶居民自發選出了自治小組長,帶頭維護這一棟樓、一方院子的秩序和風貌。他們設立小組組織架構、訂立文明公約,還辦起了向周邊居民開放的運動會。而老宅所屬的安福居民區順勢為這個自治小組打開了圍墻———鼓勵安福路255號及周邊的安福路275弄,武康路69弄、73弄、75弄的201戶居民家庭組建成“同心坊”大家庭,並選出由八位居民志願者骨幹和一位物業經理組成的自治工作站。哪個弄堂、哪個小區有問題,大家都可以出謀劃策、籌措資源、協助解決。
“那些里弄裏的小問題,一旦放到開放互動的大平臺上,尋到了更好的解決途徑與方法,不同的里弄也由此有了更多的表達與可能。”安福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朱似雯這樣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