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東岸將架12座慢行橋

2017-07-24 08:50:08|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浦江東岸將架12座慢行橋 預計年底前陸續完工,注重藝術與功能相結合,供人駐足觀景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0

  白蓮涇橋慢行效果圖。上海東岸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供圖

  路有慢行路,橋也有慢行橋。據初步規劃,黃浦江東岸21公里將架起12座慢行橋,旨在連通濱江公共空間的中斷點,預計年底前陸續完工。對此,上海市政總院綜合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戴偉感嘆:如此成系統的大體量慢行橋建設,在上海實屬頭一遭。

  慢行橋,理念很新,在搜索引擎中還找不到像樣的官方解釋。和慢行路類似,禁止機動車通行、滿足慢行交通等功能自然必不可少。戴偉補充説,慢行橋還強調藝術性,供人們駐足觀景,原本用來連接兩處腹地的“橋”因此變成了“目的地”。“慢行橋將綠地、建築、河道景觀融為一體,特別設計了供駐足拍照的空間,邀請人們來聚集、互動、觀賞各種角度的江邊景致。”

  斜拉橋不再一家獨大

  回顧近二三十年的橋梁發展歷程,早期以交通功能性和經濟性為主進行設計建設,斜拉橋成為主流———跨黃浦江最早的兩座橋都是斜拉橋。近幾年來,橋梁形式和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尤其是慢行橋的理念漸漸興起,與慢行路共同構成城市的慢行系統,推動城市橋梁佈局從貫通到連接、從視點到視野、從駐足到休憩等多個層級縱深發展。

  好風憑藉力,“慢行+橋梁”的設計理念在上海落地開花。受浦東新區委託,上海市政總院綜合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作為橋梁工程總體牽頭單位,負責全線橋梁工程方案的總體協調與前期技術管控,中標了其中跨洋涇港、白蓮涇、倪家浜、川楊河、三林北港、三林塘港以及跨其昌棧、泰同棧、楊家渡輪渡共計9座慢行橋,還有浦西濱江3座慢行橋的設計指導。

  據了解,慢行橋項目於今年3月正式批復立項,從目前掌握到的效果圖可以看出,慢行橋風格迥異、造型新穎,在考慮安全、環保、舒適性的同時,注重藝術與功能相結合,通過結構形式、材料選型、顏色區分等手段,展現漫步道、跑步道、騎行道三線。

  洋涇港橋,位於東岸21公里貫通的起始點,故而被稱為浦江東岸“慢行第一橋”。它的設計突破了傳統橋梁的概念,以空間桁架構建橋體形態,巧妙利用高差,將慢步、跑步、騎行三種交通方式加以區分,使不同遊客皆能各得其樂。騎行道佈置在橋面底側,降低了爬坡難度。形式簡潔、輕巧,與附近楊浦大橋交相輝映,實現黃浦江從“生産岸線”逐步置換為“生活岸線”的目標。

  是橋,更是一道景觀

  傳統形式的景觀橋、景觀連廊在上海並不鮮見。以陸家嘴“世紀連廊”為例,原先的交通功能順應時代變化轉變為觀景平臺,是遊人不可錯過的一景,後來類似趨勢在金沙江路天橋等“10後”橋梁中都有所體現。橋梁本身就具備觀賞性和景觀性———受此啟發,濱江岸線上的慢行橋,把景觀橋從陸上搬到了水上,使橋梁成為城市活力和美學的基礎設施。

  慢行橋的體量都不大,輕質的鋼結構很容易拗造型,建築設計師又怎會甘心於僅僅打造“基礎設施”?一展奇思的機會來了,鍛造水上建築藝術品才是他們的終極目標。如果説蘇州河是中外薈萃的橋梁博物館,那麼黃浦江濱江“彩帶”上的慢行橋,就將是橋梁建設的藝術館。

  三林塘港橋周邊環繞著徽派建築格調,因此不僅要在結構設計上有小橋流水的曲徑風格,又要在色彩上融入周邊環境。綿延的連續梁結構勾勒出橋梁曲線,橋身為箱型梁結構,簡潔明快。經金屬板包裹後打磨拋光,再噴上灰色塗料,富有質感。

  白蓮涇慢行橋的中段設有月牙形觀景平臺,平面上以內切弧線設橋,擁有更寬闊的觀江視野,營造具有休閒和經營性活動的休閒碼頭景觀。

  川楊河慢行橋是東岸12座慢行橋中規模最大也最具特色的一座橋梁。考慮到要給過往船隻預留出連續的航道空間,設計方在全國首次採用背索桁架體系———結構形式上集合了懸索橋和桁架橋的雙重優勢,主跨桁架上弦桿代替懸索橋主纜,桁架豎桿代替吊桿。橋梁主跨達165米,整體新穎輕巧,與老川楊河橋造型匹配,散發力度之美。

  規模最小的倪家浜橋,為了體現其綠地廊道的特色,設計師在上方加罩了玻璃建築,使之具備了遮風擋雨的功能,供行人休憩駐足,更顯人性化。其外側拱橋靠近黃浦江,較高的坡度適合漫步觀賞江景;內側吊橋弧度較小,適合騎行通過。

  “橋梁工程是百年大計,必須有超長使用壽命和超強可靠性。”在設計、承建慢行橋過程中,戴偉和團隊把結構的經久耐用當成建設慢行橋的首要考慮因素,這些橋將統一採用鋼結構,使用壽命將達到50年至100年不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