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國際數字娛樂産業大會今召開,數據顯示去年滬上網遊銷售收入約564.6億元 上海遊戲産業自主研發漸具國際競爭優勢
上海又進入了一年一度的“遊戲時間”。7月25日,中國國際數字娛樂産業大會在滬召開。一天之後,第十五屆中國國際數碼互動娛樂展覽會(ChinaJoy)將於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開幕。
目前上海遊戲産業發生著怎樣的變化,又展現出哪些新的發展趨勢?在這場遊戲嘉年華到來之際,不妨先對遊戲産業的動態預熱一番,而這些問題的答案,都能在日前由上海市新聞出版局發佈的《2016上海遊戲出版産業報告》中窺得一斑。
數據:海外銷售額持續增長
意義:自主研發意識日益強烈
去年上海網絡遊戲海外銷售收入約為7.752億美元,同比增長11.6%。與這個數據相對應的是,上海在遊戲自主研發方面取得的成績:2016年,上海自主研發網絡遊戲銷售收入約為427.4億元,約佔國內自主研發網絡遊戲銷售收入的36.1%,是全國自主研發遊戲地區中的佼佼者。
對比兩組數據便可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上海的遊戲自主研發優勢已經逐漸轉化為國際化的競爭優勢。一位上海遊戲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由於近年網絡遊戲市場競爭愈發激烈,“揚帆出海”成了保持國內遊戲企業收入增長的重要選擇。經過幾年的發展,上海的遊戲輸出已經從當初比較粗獷的操作邁入精細化階段,“集結出海”背後是日益提升的原創遊戲品質與不斷升級的海外運營發行能力。
上海自主研發的遊戲《少年三國志》曾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多個東南亞國家的網絡商城暢銷榜中位列前十;更有不少“上海製造”順利打入美國、日本等遊戲強國,累計登頂超過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暢銷榜。“一些遊戲在做精做強內容之外,也不斷拓展著産品的付費挖掘能力,這裡麵包括獲取用戶,在産品設計中滿足用戶需求的努力,背後折射的是數據和資源積累,以及數值系統匹配的用心。”上海伽馬匠慧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首席分析師王旭説。
數據:網遊銷售收入增速放緩
意義:從跑“量”提升為賽“質”
2016年,上海網絡遊戲銷售收入約為564.6億元,同比增長13.1%,連續多年保持正增長。但相較于前年30%左右的增長率,去年上海網絡遊戲整體銷售收入增長明顯放緩。在業內人士看來,增速放緩是上海遊戲産業邁向成熟的階段性標誌———首先,基數增長到較大規模,增速放緩是正常規律。更重要的是,這背後折射出坐享人口紅利的“跑量”時代已然過去,精品化戰略的意義被放大。
“在成功的遊戲創業者的故事中往往都有這樣一句話———你的成功不在於你現在做什麼,而在於過去十年你做了什麼。”在王旭看來,目前本土遊戲市場中,經驗、技術以及資源的積累已經成為檢驗一個遊戲企業生命力的重要指標,而這背後呼喚的是從業者的“專注力”。
縱觀去年的遊戲市場,流量瞬間爆發又立馬沉寂的“流星爆款”正在減少,取而代之的是一批具有用戶黏性的精品。而“黏”住用戶的是作品在劇情編排、角色設計、世界觀構架、配音、配樂、交互體驗、宣傳發售、用戶推廣等各個領域的均衡發展。
數據:移動遊戲成主要增長動力
意義:垂直細分品類成競爭重點
去年上海移動遊戲市場佔有率約為35%,結合國內遊戲市場的總體發展情況來看,2016年移動遊戲已經成為國內遊戲市場的主要增長動力。
移動平臺的強勢崛起映射的是當下中國年輕一代玩家“遊戲習慣”的變遷。越來越多遊戲人意識到,不少95後、00後玩家可能從沒經歷過長線、黏性極大的重度遊戲時代,對他們來説遊戲中的創新玩法與社交體驗比“炫技”與“勝負心”更重要。
遊戲行業也有“年輕焦慮症”,平臺變化催生的新玩家與新期待,讓垂直細分品類成為市場競爭熱點,風格各異的遊戲不斷擴充著玩家的選擇範圍。二次元遊戲便是一例,去年一款面向“看著動畫片長大”的二次元用戶的遊戲,在激烈的遊戲市場中脫穎而出,帶動了上海移動遊戲銷售收入的增長。與一些遊戲重玩法、輕劇情不同,二次元遊戲更注重虛擬世界的“浸入感”,以及建立玩家對遊戲角色的情感認同,因此在“文戲”上更下功夫,情感體驗也更為豐富。
上海米哈遊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總裁劉偉本人就是一位二次元的愛好者。他向記者透露,公司從2011年開始就專注于二次元遊戲,但是近年獲得的成功主要得益於年輕一代玩家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