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J21計劃年底首次成批交付

2017-07-27 13:12:16|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ARJ21計劃年底首次成批交付,“這是不亞於大飛機首飛的挑戰” 中國客機邁向批量生産之路

  今年5月,在全世界關注的目光下,國産大型客機C919在上海成功首飛。首飛已經過去了兩個多月,興奮和熱鬧散去之後,如今上海的“造飛機人”在忙什麼?記者近日從中國商飛公司獲悉,現階段,上海飛機製造業踏上新征程:向ARJ21新支線飛機的批量化生産衝刺。

  最近,ARJ21飛機獲得了中國民航管理局頒發的生産許可證,標誌著我國噴氣式客機製造首次進入小批量生産階段。“這是不亞於大飛機首飛的挑戰。”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製造公司(簡稱上飛公司)總經理沈衛國表示,眼下最大的挑戰是確保今年年底前能夠第一次成批交付出數架飛機,交付客戶運營。

  不亞於首飛的跨越

  C919飛上藍天之後,已經交付運營、載客超過1萬人次的ARJ21,在聚光燈之外,悄悄邁入下一個階段。

  今年5月31日,ARJ21的111架飛機(第11架飛機)機身部段運抵上海,開始總裝。截至目前,上飛公司共有5架飛機一同進行總裝,這創下了中國商飛公司成立以來,同時生産飛機的數量紀錄。按照計劃,今年年底前,上飛公司的生産線上有望同時總裝6架ARJ21飛機,全年交付數架飛機,實現小規模量産,且保持交付數量逐年提升。

  國産大飛機首飛後,上飛公司還進行了機制調整,參照國際先進管理理念,分別設立ARJ21和C919事業部。一方面將過去兩個型號飛機統一的管理機制,一分為二,明確分工;另一方面,每個事業部打通了從裝配到總裝的飛機製造各項環節,將部裝、總裝資源充分整合、全面統籌。

  雖然C919建造難度高,外界關注度更高,但目前在浦東總裝基地的C919事業部只有300多人,而在寶山大場基地,卻有470多人投入ARJ21的量産備戰。

  上飛公司副總經理余澤民解釋,當前ARJ21投入的兵力比C919多,這是因為兩個型號飛機正處於不同的階段。第一架C919完成首飛後,即將開展適航取證試驗,目前第二架C919還在進行總裝;而ARJ21,截至目前已經造到了第11架,該型號正從研製和預投産,轉向批量生産階段。

  “以前我們造國産客機,都是盯著一架飛機幹,是集中一切資源的‘殲滅戰’,現在ARJ21的生産情況大不一樣了。”余澤民介紹,比如目前最新將交付的是ARJ21的107架機,但事業部不止圍著這架飛機轉,從107到111架機,都在同時進行不同階段的生産。

  今年年內,上飛公司總裝車間內將同時生産6架飛機,每架飛機在每個工位上停留的時間一致,就像現代化整車工廠一樣,形成精益化的流水作業。

  20年未見的製造場景再現

  記者在位於寶山大場的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製造公司生産基地看到,總裝車間內外共有5架飛機分別在各自工位上同步開工。

  其中,前4架飛機在車間內,分處不同階段。比如110架機剛剛完成結構總裝,未來它將作為ARJ21系列的第一架公務機,交付購買飛機的民營企業鹽商集團。

  生産進度最快的107架機,正在高溫下進行外場試驗,計劃在全部試驗完成後,交付成都航空公司。

  “20多年了,沒想到又能在這個車間裏看到這麼多飛機一起建造!”ARJ21事業部黨總支書記、副主任張敏原説。

  張敏原告訴記者,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上飛廠與美國麥道公司合作,代工總裝麥道飛機,他和如今還留在上飛公司的少數同事,是當年項目的參與者。

  “最高峰時,我們一年也能交付6架麥道飛機。”張敏原説,當時總裝麥道的車間如今用來總裝ARJ21,由於麥道飛機機身比ARJ21更長,那會兒車間裏只能有兩架飛機同時開工。

  同一個車間,卻有恍如隔世的感覺。曾經,這裡由外資企業派人現場管理,美方工程師、技術人員手把手教中國人怎麼裝配美國的飛機;而在麥道公司黯然離開中國市場後,上飛人親手打造的中國噴氣式客機,將從這裡飛向世界。

  與世界對標的流程再造

  造一架能飛上天的客機,從上世紀80年代的運十,到ARJ21,再到已經首飛的C919,中國的成功經驗,已經越來越多。但要實現一款自主研製、符合國際民航規章的噴氣式客機批量化生産,還是第一次。

  探索量産,不僅是技術上的事,更有管理上的短板要補,品質體系、工藝流程、人才培訓……方方面面都需要與同行跨國公司對標。只有如此,才能確保每一架飛機品質可靠、安全穩定,並且生産製造保持高效,從而形成國産客機的國際競爭力。

  事業部制結構最早起源於美國通用公司,其有效打破了當時公司規模急劇擴大、産品種類和經營項目增多的局面,提升了公司管理水準。企業管理領域專家指出,當前上飛公司正處於飛機産品急劇擴大的階段,引進全球先進管理經驗,很有必要。在飛機精益化生産領域,有“0.88提速曲線”的概念,即量産初期,每一架飛機的生産週期是前一架的88%,一架比一架快,從而進入逐漸高效穩定的量産階段。如今,上飛公司對標這些全球先進理念,再根據國産飛機的實際情況調整創新,打造品質和流程管控體系,轉化為具有上飛特色的事業部管理模式。

  在轉向批量生産的過程中,造飛機的人也將發生變化。“集中力量搞‘殲滅戰’的階段,一線每個人都是多面手,注重個人的發揮。但量産後,造飛機的人會更多,每個人的工作將變得簡單、高效。”余澤民表示。

  上飛公司介紹,ARJ21的後續生産將向浦東總裝基地轉移,目前浦東年産30架的ARJ21總裝廠房正在建設,計劃2018年投入使用。“兩個基地相加,生産能力逐步成熟後,ARJ21的遠期目標是實現年産30架以上,屆時將實現大批量生産,併為將來的C919、C929的量産積累經驗。”中國商飛公司負責人表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