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讓最可愛的人成為最幸福的人” 本市雙擁工作取得實效,涌現出一大批雙擁先進典型,推動軍民融合向深度發展
從戰爭年代赴湯蹈火踏上戰場的革命先輩,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涌現出的“南京路上好八連”等英雄團隊,上海,始終是一座英雄輩出的城市。據統計,目前全市現有各類安撫優置對象50萬餘人,“讓最可愛的人成為最幸福的人”,是上海抓好雙擁工作的共識與追求。
近年來,全市涌現出一大批雙擁先進典型,先後有14個區被命名為“全國雙擁模範城(縣)”,1個鎮被授予全國愛國擁軍模範單位,2名個人被授予全國愛國擁軍模範;16個區縣、近700余個單位和個人榮獲市級雙擁模範稱號。雙擁工作碩果纍纍。
有效解決官兵“三後”問題
“再難也不能難部隊官兵、再緊也不能緊優撫對象”。近年來,上海相繼出臺了20余部地方性法規和優待政策,堅持整合資源,齊抓共管,做好擁軍工作。寶山區投入1170萬元,興辦了飛行員信息服務中心、網絡人才培訓中心等實事項目。金山區積極幫助部隊解決實際困難,先後完成海防某部教導隊靶場安全設施建設和士官公寓改建等一批實事項目。奉賢區將部隊營房、軍事設施保險以及官兵搶險救災、執勤發生的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納入全區“民生保險”工程範疇。松江區發揮大學城區位優勢,開展文化精品進軍營等活動。青浦區實施駐區部隊官兵家庭突發事件救助辦法,為駐區部隊家庭突發睏難的官兵解決生活困難。崇明區則致力於將崇明打造成部隊的後勤保障基地。
據統計,4年來,上海共安置轉業軍官近4000人,接收退役士兵1.8萬人,安置率達到100%。軍人家屬就業安置率也近100%,對7000多名軍人子女入學給予了優待,有效解決官兵“後路”“後院”“後代”問題。
隨著工作深入,近年來上海涌現出了不少軍地皆曉、深入人心的雙擁品牌,如徐匯區的“雙擁融合圈”“雙擁365”,以及黃浦區的“南京路為民服務活動”、“為黨旗增輝為軍旗添彩”宣誓項目等。靜安區有“第二故鄉情”、“大篷車”社區服務送軍營等活動。普陀區有“故鄉指導員”“情係功臣”,以及國防和雙擁知識競賽等。嘉定區以“精品故事+名家創作+社區巡講”的形式,宣傳嘉定優秀復退軍人和本土革命先烈的先進事蹟。
駐滬部隊積極支持城市建設
地方擁軍優屬,部隊擁政愛民。駐滬部隊發揚優良傳統,積極開展“學雷鋒”“學八連”等主題活動。近年來,駐滬部隊先後建立少年軍校168座,派出軍訓教官3.3萬人次、軍訓學生215萬人次;共建立軍民共建點4996個,成立便民小組1182個;先後投入勞動日27萬餘個,參加地方建設義務勞動60萬人次;結對幫扶683個街道、鎮、村,向困難群眾捐款2213萬餘元、捐物11萬餘件;結對共建學校695個,幫扶困難學生人數3034人,與585家養老院、敬老院結對攀親,3495名孤寡老人和“失獨家庭”有了“兵兒子”。
子弟兵還主動參與全市重大工程、基礎設施建設。駐滬各部隊組建的反恐維穩、核生化應急救援、水上聯合搜救、公共衛生應急處置救援、搶險救災工程保障和信息保障等“六支力量”,在維護治安環境、處置突發事件和群體性事件、保障城市運行安全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走出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新路
為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市委、市政府和上海警備區出臺了《關於推動上海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意見》,成立軍地協調小組,完善了軍民融合重點項目、重大事項、重要政策的形成機制、協商機制、推動機制和督導機制,明確了“基礎領域、産業發展、科技信息、文化教育衛生和人才、社會服務和軍隊保障、城市建設管理和綜合防護、軍隊應急管理”等7個深度融合的重要實施領域,形成了92個軍民融合項目需求,分別納入了市政府重點項目、“雙擁”平臺和職能部門協調範疇。
浦東新區獎勵軍隊科研進步三等獎以上項目320多個,幫助部隊科技攻關項目102個,合作軍民融合發展項目11個,建立35個“軍地兩用人才”培訓基地。長寧區支持部隊建立21家“軍(警)營信息港”,為區武裝部建立了衛星通信指揮平臺。閔行區建立軍民融合産業園區,推動軍地校三方跨界合作,為鑄造強軍“利器”提供服務和技術支撐。虹口區在全市率先組織開展歷時3個月的戰時國防動員指揮機構研究性演練,區縣級戰時國防動員10類25個重難點問題得到解決,開創了瀕海特大城市高效實施國防動員指揮的新模式。楊浦區積極探索軍地文化融合發展新路,與部隊共建打造楊浦“軍地文化圈”,形成了區域文化與軍旅文化相互交融、共同發展的良好格局。
目前,本市共建成12個國家級國防動員中心,完成409個與國防需求相關的産品指標體系,初步走出了一條具有上海特色的軍民融合深度發展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