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升級版文體設施佈局圖繪就

2017-08-02 09:12:12|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申城迎來新一輪文化空間突破性發展,今年一批文化體育設施項目將竣工和開工 一張升級版上海文體設施佈局圖繪就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上海歷史博物館效果圖 (均 資料)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徐家匯體育公園俯瞰效果圖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上博東館南下沉廣場透視圖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

  程十發美術館效果圖 

  上海歷史博物館、世博文化公園、上海博物館東館、上海圖書館東館、徐家匯體育公園、程十發美術館、上海少年兒童圖書館新館、上海市民體育公園、上海大歌劇院……上海市民的朋友圈最近被一批即將在身邊“冒出”的文化體育設施刷屏。“上海的發展越來越好,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精彩了。”這是很多人的心聲。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份精彩背後,是上海以2020年建設成為國際文化大都市、全國文化中心為衝刺目標,迎來的新一輪文化空間格局的突破性發展。市委宣傳部發改辦主任胡明華説:“從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填補空白,到本世紀初的拾遺補缺,上海新一輪文化設施建設將向充實內涵、均衡整體佈局的目標繼續發展。”

  “兩軸一廊”“雙核多點”形成

  城市發展,規劃先行。去年底,本市發佈《上海市“十三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首次提出以“兩軸一廊”建設文化集聚帶,以“雙核多點”建設文化功能區。完成建設後的上海,將以公共文化建築實現“網狀連結”。

  “兩軸一廊”指的是東西、南北兩軸及蘇州河沿岸都市文化景觀長廊。胡明華説:“過去,我們對城市東西向,圍繞著延安高架道路這條文化發展軸比較熟悉,從靜安寺、人民廣場、外灘到陸家嘴、花木地區。目前,這條相對成熟的東西軸正繼續向兩頭髮展,向東延伸至上海國際旅遊度假區、浦東空港地區,向西延伸至虹橋商務區、朱家角。以黃浦江為依託的城市南北向軸亮點頻現,包括寶山濱江地區、楊浦濱江地區、北外灘、外灘、陸家嘴、世博地區、徐匯濱江地區和閔行濱江地區,將打造體現城市歷史文脈和世界級文博區的黃浦江文化發展軸。”

  “雙核多點”中的“雙核”分別指人民廣場文化核心功能區和浦東花木地區文化核心功能區——人民廣場區域歷史形成早、發展相對成熟,浦東花木地區則承擔了打造上海文化新樞紐的重任。“從上海城市發展的現實需要和未來目標來看,光有一個核心功能區是不夠的,浦東花木地區文化核心功能區的形成將與人民廣場功能區東西呼應,輻射更多市民群體和區域。”

  用“兩軸一廊”和“雙核多點”的視角閱讀新一輪重點文化設施建設,一張立體的上海文化佈局圖浮現出來。10月1日將逐步開放的上海歷史博物館,與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兩館合一”,位於原上海美術館所在的南京西路上,將綜合反映上海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包括上海革命歷史),這是人民廣場核心功能區的又一重要設施。9月底前將開工的上海博物館東館、上海圖書館東館等地標性重大文化設施,將與上海科技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等現有文化設施一起,共同構築花木地區文化核心功能區。世博文化公園、上海大歌劇院、上海輕音樂團、上海越劇院等黃浦江沿岸功能性文化設施項目建設,將串起濱江文化軸,程十發美術館、上海少年兒童圖書館新館、上海宛平戲曲中心、上海滬劇院等將加速點狀文化功能區佈局。

  內涵功能升級勝於空間擴容

  “重內涵、重功能、重品質、重社會效益”是上海新一輪文化設施建設的重點。事實上,這批新的文化設施佈局大多不是“從無到有”,而是內涵和功能的升級,以滿足新的社會條件和技術發展下“升級換代”的大眾文化需求。

  以上海圖書館東館和上海博物館東館為例,兩館面積較之浦西老館都大幅擴容。上海圖書館東館規劃總建築面積約11萬平方米,上海博物館東館規劃總建築面積約10萬平方米,但“擴容”的並不只是面積,功能的升級更突出。上海圖書館東館書庫面積只佔5000平方米,大量空間留給讀者活動。上海市政府參事、上海圖書館原館長吳建中將東館定義為“第三代”圖書館,從“第一代”圖書館重藏書、“第二代”圖書館可以開架閱讀到“第三代”圖書館以交流、共享為中心理念,上圖東館將衍生出五大功能空間:資源保障中心、知識交流中心、決策諮詢智庫、創新體驗中心和國際交流平臺。上海博物館東館將打破封閉式的展覽方式,融合多個藝術門類,突出書畫、工藝藏品優勢,建設成為“世界頂級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

  選址普陀長風的上海少年兒童圖書館新館則體現新一輪規劃中進一步“均衡整體佈局”的思路。位於南京西路的上海少年兒童圖書館是幾代人成長的閱讀記憶,但市中心區域“寸土寸金”,囿于2630平方米空間,服務人群有限。今年年底前開工的新館規劃面積1.5萬至2萬平方米,將為蘇州河以北再添重磅文化設施,服務更廣大的全市少年兒童群體,並將與轉向特色館藏、弱勢群體服務和0至3歲早期閱讀啟蒙的南京西路老館,形成功能錯位與補充。

  選址虹橋路伊犁路口的程十發美術館,總建築面積約1.1萬平方米,將在9月底前開工。“程十發生前將他收藏的從宋代到齊白石的122件書畫精品無償捐獻給國家”,上海市文聯主席施大畏説,程十發美術館不僅將展出這122件珍貴藏品,更重要的是向參觀者訴説以程十發為代表的與上海城市共同發展的一代美術家群體的故事。正如巴黎有盧浮宮、奧賽,也有羅丹美術館,在施大畏看來,新建美術館必須建立自己的學術特色,讓市民“看一個展覽、聽一個講座、喝一杯咖啡、有一些收穫”,讓學術界利用美術館平臺研究藝術家的精神與城市過去、未來的關聯。

  “從國際經驗來看,一座城市最重要的文化設施一般相對集中,以便發揮集聚效應。在上海市一級重大文化設施佈局上,我們遵循相對集中、適度均衡的原則,而在區、街、鎮乃至村、居委等各個‘細胞’層面,文化設施將進一步全覆蓋。”據介紹,“十二五”期間,截至2015年底,上海已建成226個社區文化中心,覆蓋所有街鎮;“十三五“期間,每個村、居委都將至少建成1個綜合文化活動室。未來,還將根據人口和覆蓋人群範圍進一步細化社區文化中心布點,設立分中心。

  全國同行説上海又走在前面

  “宛平劇院改為戲曲劇場真心不錯,我就住在旁邊,以後看戲方便。”在新亮相的這批文化設施中,傳統藝術板塊十分亮眼,有市民這樣評論。

  作為上海西南知名文化場所,建成于1988年的宛平劇院一度享有中、小學和幼兒園的“第二課堂”美譽,但近些年接近閒置狀態。今年7月,宛平劇院啟動改建,將打造集演出活動、戲曲體驗、普及推廣、藝術服務於一體的專業戲曲劇場,包括1個1000座標準戲曲演齣劇場、1個300座位傳統戲曲小劇場及其他體驗服務空間。

  “傳統文化迎來了很好的機遇,有屬於自己的一塊地方,有更廣闊的空間,是戲曲工作者一直以來的心願。宛平劇院打造國內一流的專業戲曲劇場,更增強戲曲人的自信。越劇院幾代藝術家都呼籲要有自己的劇場,如今,夢想將慢慢實現。”上海戲曲藝術中心總裁谷好好説,“我在朋友圈轉發了上海文化設施建設的消息,全國各地文化領域的同行都在轉發、點讚,羨慕上海戲曲人得到那麼多支持。他們説上海又走在了前面。”

  位於黃河路、鳳陽路路口的長江劇場曾被稱為“中國話劇大本營”,《雷雨》《日出》《原野》等話劇扛鼎之作都曾在這裡首演,未來這裡將改造成小劇場戲曲的專屬劇場。在谷好好看來,長江劇場具有地段優勢,“想把它做成時尚、先鋒的劇場,鼓勵更多年輕編導展開想像,大膽創新,為年輕演員體驗、傳承傳統帶來不一樣的體會。”

  位於岳陽路168號的上海京劇傳習館修繕工程項目將以“高雅、精緻、時尚”為特徵,成為上海傳習京劇技藝、傳播京劇藝術、傳承京劇文化的重要傳播中心和基地,實現向社會公眾開放的京劇藝術公共服務載體。通過傳統京劇學館的傳習模式,以名家名師駐點傳經授業和“大師工作室”“大師工作站”“大師培訓班”等方式,讓戲曲愛好者通過“口傳心授”和“身體力行”的雙向互動,真正體驗和認知傳統藝術及其技藝呈現過程,獲得對傳統藝術魅力的深層感知。

  “文化設施的升級讓戲曲人獲得非常好的機遇,也讓我們倍感壓力和動力。包括建築內部空間如何規劃等新課題,包括舞臺高低、與觀眾席的距離、如何裝臺、如何卸景方便,需要不斷學習。除了建築專家,我們還邀請京、昆、越、滬、淮各院團舞美技術人員和業務主管參加論證會。”谷好好説,戲曲以演員表演為中心,戲曲專屬劇場的後臺化粧間燈光,舞臺觀劇感覺,包括盔帽間、換裝趕粧、吊桿、用光等細節,都與中西結合劇場有所不同,“以後,全國兄弟院團來上海演出,將看到不一樣的劇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