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規劃專家解讀張江科學城三大亮點

2017-08-08 08:54:39|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打造科創宜居之城 滬規劃專家解讀張江科學城三大亮點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

圖片來源:上海發佈

  在張江高科技園區的基礎上,張江科學城將轉型發展成為中國乃至全球新知識、新技術的創造之地、新産業的培育之地。《張江科學城建設規劃》日前由上海市政府正式批復,有望成為以國內外高層次人才和青年創新人才為主,以科創為特色,集創業工作、生活學習和休閒娛樂為一體的現代新型宜居城區和市級公共中心。

  “本次規劃強調提升公共設施、居住、綠地、研發用地的比例,減少産業用地;依託以軌道交通為主的公共交通站點,基本實現步行600米社區生活圈全覆蓋;規劃多元化、均等的公共服務配套,打造更宜居的生活城。”今日,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江科學城建設規劃項目編制負責人盧柯解讀了張江科學城的規劃三大亮點。

  科學城空間規劃多處“留白”

  張江科學城位於上海市中心城東南部。根據2011年市政府批復,張江高新區核心園的用地面積約75.9平方公里。考慮張江科學城對全市功能和城市空間的影響,本次規劃範圍確定為北至龍東大道、東至外環-滬蘆高速、南至下鹽公路、西至羅山路-滬奉高速,同時考慮範圍之外國家量子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功能和空間要求,總面積約94平方公里。為加強與龍陽路樞紐、國際旅遊度假區等周邊地區的協調和聯動發展,外擴形成銜接範圍,總面積約191平方公里。

  “由張江高新技術園區轉型為張江科學城,此次規劃更強調科學城的科創能力,有多處空間預留,為科學城持續發展提供空間。”盧柯介紹道,目前,科學城範圍內已集聚了一批高校、研發機構、公共服務設施、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創業人才,生物醫藥、信息通訊等主導産業優勢突出,高科技園區基本成形。但從現狀高科技園區要轉型發展為全球領先的科學城,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包括創新要素的集聚度和創新能級有待進一步提高,並需要強化産學研合作;二是城市功能相對滯後,産城融合程度有待進一步加強;三是對外交通聯繫和內部交通支撐有待加強;四是城市品質內涵和創新創業環境氛圍有待進一步提升。

  科學城的規劃將集中佈局和規劃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確保近期一批大科學設施項目建設實施,建設具有世界領先水準、高度集聚的先進光源設施群。通過産業用地轉型、規劃新增等方式提高教育科研用地比例,為大科學設施、頂尖科研機構和研究型大學等科創設施預留未來發展空間。

  通過減少産業用地、提升教學科研用地的比例,為頂尖科研機構、研究性大學預留發展空間,是規劃的亮點之一。據悉,市政府批復明確加快張江科學城用地結構調整,規劃教育科研用地比例不小于21%;進一步提高産業、研發、公共設施用地的相容性和彈性,綜合用途比例可研究提高到20%至30%。

  公交出行比重達到50%以上

  張江科學城將打造更宜居的生活環境,構築“一心一核、多圈多點、森林繞城”的空間格局:“一心”依託川楊河兩岸地區並結合國家實驗室,集聚科創設施,並引入城市高等級公共服務和科技金融等生産性服務,形成以科創為特色的市級城市副中心,聯動南北、輻射周邊;“一核”結合南部國際醫學園區,增加城市公共服務功能,形成南部城市公共活動核心區;“多圈”依託以軌道交通為主的公共交通站點,基本實現步行600米(10分鐘)社區生活圈全覆蓋,強調多中心組團式集約緊湊發展;“多點”結合辦公樓、廠房改造設置分散、嵌入式眾創空間;“森林繞城”連接北側張家浜和西側北蔡楔形綠地、東部外環綠帶和生態間隔帶、南側生態保育區形成科學城繞城林帶。

  盧柯介紹道,為了滿足海外人才、科學家、創業人才的生活需要,科學城的規劃強調更便捷的公共交通體系,今後,科學城將提升公交車的覆蓋比例,公交出行比重達到50%以上。

  科學城依託軌道交通,形成以公共交通為主體的交通出行結構也是此次規劃的一大亮點。據悉,軌道交通站點覆蓋率達到中心城平均水準,實現張江科學城與對外交通樞紐、重點科研院所、城市中心形成45分鐘快速便捷軌交聯繫。優化道路系統,實現外部銜接順暢,內部通達,分區域、分類型加密道路網及慢行通道。

  此外,科學城範圍規劃擬通過增加居住用地、新增住宅全部用作租賃住宅,以及提高研發、工業用地人才公寓、宿舍配套比例等,滿足科學城就業人口居住需求。規劃範圍內新增住宅建築面積約920萬平方米,其中890萬平方米用於租賃住宅,滿足科學家和科創人才需求;就地動遷安置房不超過30萬平方米。

  “區域內還規劃了國際學校、國際醫院等多元化的生活設施配套。” 盧柯補充道,結合軌交站點構建社區生活圈,強化社區級公共服務設施的均等化配置和差異化設置。

  為市民提供更多交往空間

  “目前,科學城內70%區域已經建成,規劃更關注對既有區域進行城市更新,鼓勵企業打開圍墻、開放場地和設施、增加公共通道,利用現有的廠房嵌入一些公共設施等舉措。”盧柯介紹道,比如説,對已建成的公共綠地,強調規劃開放性和活動性,川楊河沿岸的綠地,未來將增加開放性和活動性功能,為市民提供更多交往空間,增加靈感和創意。

  據悉,科學城推動産業結構向智力密集型轉變,加快創新産業高端化和集群化發展。打造多模式、多類型孵化器,匯聚各方人才,為創業團隊提供多樣化的發展可能。道路轉型為街道,企業打開圍墻,激活城市交流功能,結合川楊河、智慧河、未來島等重點地區,營造豐富的公共交往空間。

  科學城結合城市副中心和地區中心,補充完善公共服務設施,集中設置科學會堂、圖書館、博物館、體育場館等具有影響力的高能級文化體育設施。結合水泥廠改造建設文化創意園,保護張江老街、橫沔古鎮等歷史風貌,塑造具有科學城地域特色的文化格局。

  生態環境更優美也將成為科學城的一大亮點。本次規劃強調保護並恢復現狀水網肌理,形成“三縱多橫多網”水系網絡。構築以生態綠地為基底,以外環濕地公園為核心,以各級水系和濱河、道路綠帶為骨架的水綠生態系統。構建步行、騎行綠道網絡,滿足人們健身、遊憩、社交、戶外活動和慢行需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