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浦:工業遺存帶起“後工業水岸”

2017-08-10 09:43:18|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轄區內濱江南段5.5公里全線“解鎖”,為孕育“共享”和“創新”的産業生態提供新動力 楊浦:濱江工業遺存帶建起“後工業水岸”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9

空中俯瞰上海百年水廠楊樹浦水廠全景。袁婧朱良誠攝

  雙喜家園小區正門距離黃浦江只有一分鐘步行路程,朝南穿過楊樹浦路就是。但是,楊樹浦路南側長長的工業帶“鎖”住了江岸———江景一步之遙,卻從來抵達不了。而工業帶橫亙在此多少時日呢?一百年朝上。

  楊浦濱江岸線綿延15.5公里,南段5.5公里工業遺存現已全線“解鎖”。區委書記李躍旗説,楊浦區要擦亮工業“銹帶”,還市民一段開放共享的“後工業水岸”。規劃書上“宜居、宜業、宜遊”的未來水岸雛形在雙喜家園門前緩緩展開,這裡瞬間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臨江寶地。

  一個老楊浦的黃浦江生活

  顧文娣快到退休年齡了,她的前半生在楊樹浦路度過。她任職書記的福寧居民區是整個楊浦區距離黃浦江最近的社區,雙喜家園就屬於福寧居民區。出了小區大門,跨過楊樹浦路,沒幾步路就到丹東路輪渡站———這個輪渡站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年間。

  連接浦西和浦東的輪渡線有著老楊浦最“親水”的記憶:做工的人往來兩岸討生活,小孩乘船去浦東洋涇一帶摸魚摸蝦,輪渡如果遇上大型船隻,會在江心停一停,等大船先過。

  浦西一側岸線是不親水的。楊樹浦路上一座座工廠肩並著肩,“鎖”住了黃浦江。這裡,是中國現代市政和近代工業的發源地,中國第一家發電廠、水廠、煤氣廠誕生於此,一路上,紡織、造船、造紙、煙草、制皂、制藥、有色金屬、機械製造等工業大戶挨個排開。

  楊樹浦路魚市場有一個冰庫,顧文娣小時候常去揀冰塊,上海的水産供應命脈于她而言是冰鎮西瓜的取材之地;高中畢業,她去了楊樹浦路上的上海第一毛條廠學工;成年以後,她在鳳凰自行車廠工作。2004年,她進入楊樹浦路沿線居民區工作,

  看著這條路從熱鬧歸於沉寂,那些熟悉的工廠要麼關閉,要麼搬遷———那些年,楊浦區走上産業轉型之路,開始尋找新的地區經濟增長點。

  去年夏天,這一帶居民發現臨江的“工業封鎖帶”掀開了一個角。

  有史以來第一回,他們可以走到黃浦江邊,親見江水奔流。漸次開放的濱江地帶有著大量公共空間,地上新畫的步行道和跑步道泛著亮白的光澤。今年6月底,楊浦大橋以西2.8公里公共岸線徹底貫通,沿江居民馬上擁有了新的公共生活,一早一晚江邊漫步成為很多人的習慣,福寧居民區的歌唱隊把今年的開班儀式搬到江邊廣場,為他們充當背景板的是楊樹浦水廠的歐陸風格古典城堡建築群。

  一群老建築的後工業生存

  楊樹浦水廠建成于1883年,至今仍在為楊浦、虹口、普陀、寶山等區200多萬市民供水。當年,英籍設計師把廠房設計成中世紀哥特式古堡,從空中俯瞰,連綿不絕的城堡建築群是濱江一景,從黃浦江江心望向江岸,也能見到清晰的城堡廓形。唯有在岸上,城堡真容難以得見。綠樹和圍墻把水廠層層包圍,出於安全管理的需要,水廠內外門禁森嚴,透露出“生人勿進”的氣場。

  水廠一度是楊浦濱江的一處中斷點,設計方為了打通這個點位煞費心思。最終他們在水廠外部架起一座500多米長的親水棧橋,水廠為此特意將源水管向內移動5米。棧橋與廠區距離3.5米,整體採用木結構設計,像漂浮于江面的船隻。這樣一來,往來其上的行人獲得了觀賞水廠建築的最小安全距離。

  濱江開發,正在改寫工業建築的存在方式。楊浦濱江南段目前梳理出保護保留建築24處、66幢,總面積26.2萬平方米,濱江沿線還保留著大量工業遺存設備設施。

  “我們堅持保護與開發並重原則,堅持重現風貌、重塑功能,一方面修繕優秀歷史建築,如永安棧房、煙草倉庫、毛麻倉庫等;另一方面研究和利用工業遺存,比如把船塢、裝卸碼頭、吊機、軌道等元素嵌入濱江公共空間的設計。”楊浦濱江綜合開髮指揮部介紹,楊浦區正在開展建設中國近代工業博覽帶的研究,“我們不只是保護孤立的一幢幢建築,而是要成街區地保護建築整體風貌,像串珍珠一樣串起這些有故事的建築。”

  楊浦區用十多年時間告別老工業主宰的産業結構,現今是時候謀劃工業遺産的後工業生存了。李躍旗説,楊浦濱江採取“有限介入、低衝擊開發”,希望今後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工業遺産更新典範”。

  一個創新城區的共享生態

  上海船廠浦西廠區搬走了,在楊樹浦路468號留下兩座空船塢。在設想中的中國近代工業博覽帶上,這兩座保存完好、長度分別達到200米和260米的船塢是重要地標。

  相中船塢而前去商談的企業絡繹不絕,楊浦區拒絕了不少。楊浦區給出的信號是:不要俯拾皆是的純商業項目,要“傳統産業與先進科技深度融合、匠心與創新高度匯聚”的文化博覽項目,遵循工業遺産全民共享的思路,實現濱江公共空間的文化、博覽、研發、設計、科普、教育功能。

  黃浦江兩岸45公里岸線公共空間貫通開放工程所強調的“還江於民”理念,在楊浦濱江的共享式設計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楊浦區要求加強濱江土地的複合利用,打造靈活開放的共享社區,楊樹浦路以南的江岸今後不再新建住宅樓;商住綜合用地必須設置一定比例的共享型、租賃式住宅,緩解潛力人才住房壓力,實現就近職住平衡;鼓勵商業空間提供共享辦公空間、創新實驗室等平臺,以及共享健身房、廚房、圖書室等生活配套及社交場所,吸引多元人群靈活入住“共享公社”。

  “共享”和“創新”是楊浦區一直在培育的産業生態,也是楊浦區經濟發展和城區治理的核心驅動力。黃浦江濱江將為楊浦城區創新創業提供升級空間,因此吸引企業的思路很清晰:圍繞先進智造、數字科技、創意設計三大推動工業4.0産業升級的産業,吸引成熟行業領軍企業、成熟行業隱形冠軍、新興行業高潛企業等三大類引領性企業,打造連結全球資源的開放創新平臺。

  李躍旗説,創新人群不分國籍、不分年齡、不分行業,可以是身邊的每一個人。我們從關注創新人群的工作、生活特質著手,匯聚“無界創新者”,包括新技術、新模式、新風尚的創造者、連結創新資源的服務提供者,以及將創新滲透生活方方面面的應用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