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古琴、書法、太極、木工……在這裡,傳統文化融入當代生活
一襲黑衫、一頭髮發的古琴藝術家王鵬低頭撫琴,一曲《幽蘭》從他自己斫制的古琴中涓涓流出。
繼寧波、福州之後,鈞天坊“乘物遊心——中國古琴藝術與當代生活美學”展演于8月13日在上海靜安雕塑公園藝術中心開展,展至8月27日。展覽受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還將巡迴至昆明、重慶。
在這裡,可以看到由王鵬親斫的不少名琴:“中國古代四大名琴”、“大鵬式·青鳥”、還有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亮相過的古琴“太古遺音”等。除此之外,書、畫、茶、花、香等傳統國學元素有機融入了整個展覽空間。王鵬説,展覽以古琴為線索,創造出獨特的文人生活美學空間,從視覺、聽覺乃至生活方式上,立體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古琴、笛簫與茶
不僅是聆聽,更是生活美學的實踐
從董其昌到陸儼少,從徐光啟到黃炎培,從吳門琴派、虞山琴派,到成立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今虞琴社”,上海與古琴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古琴展演,少不了一場古琴音樂會。8月27日晚,“乘物遊心——鈞天雲和古琴音樂會”將壓軸獻上,奏出古琴與太極、簫、小提琴、吉他、人聲的交響。演出中既有有跨越千年的古曲,又有現代作品跨界上演,既勾畫古代的自然與人文,又呈現今天的開放與融合。
梁雨滋演繹《陽關三疊》
展覽期間,鈞天坊還邀請海內外琴友名家齊聚于上海,舉行五場與古琴有關的文化講座。王鵬説,領略古琴之美不僅僅是聆聽,更是親近和實踐一種生活方式。“古琴藝術及生活美學體驗課”、“古琴雅集” 、木工、太極、書法等活動都可供觀眾零距離體驗。王鵬説:“參觀者可以試操古琴,可以抄寫琴譜,可以嘗試木工。其實許多看似很難的事,只要動手操作,就會發現比想像中的簡單。這場展覽的意義在於‘喚醒’,因為每個人都有成為音樂家、書法家和雕塑家的可能。藝術總是來源於生活再回到生活的。我們希望古琴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
參觀者臨古琴譜
木工體驗
不僅是審美,更是文人精神的啟迪
2003年,“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王鵬説,古琴所承載的天地精神與人文情懷,以及“清微淡遠、中正平和”的審美核心,是中國哲學與智慧的精煉與濃縮。
墻上的古琴與架上的花藝
2012年,鈞天坊就曾在國家大劇院舉辦“無痕——當代琴人生活美學與生命態度”展,將有三千多年曆史的古琴藝術與當代生活美學相融合。近幾年來,鈞天坊不斷以更為開放的視角、更為多樣化藝術形式,傳遞古琴藝術背後的美學觀念和人文精神。
“乘物以遊心”出自《莊子·人世間》。“乘物”者,週遭紛繁俗世之物。若能拋開一切俗務雜念,不染纖塵,悠然忘我、神遊物外,不為俗事所累,則“遊心”以成。王鵬説,希望通過這個概念,把深奧的東方文化智慧,用當代語言進行有效的闡釋,讓傳統人文精神更深地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