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年聽50場音樂會 我的理想生活

2017-08-16 09:35:58|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一年聽50場音樂會,我的理想生活”樂迷鄭榕:音樂生活與世界同步,是上海成為國際文化大都市的標誌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2

  一名等候音樂會開場的愛樂者。本報記者 蔣迪雯 攝 

  國際一流的音樂廳、接連上演的世界級音樂會,給上海樂迷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互聯網購票通道開通後,我們不再需要到現場排隊買票。地鐵運營時間延長後,我們不再擔心音樂會結束得太晚。點滴細節的改善,都在讓我們的理想生活方式成為可能

  人物檔案:鄭榕,上海樂迷

  我叫鄭榕,40齣頭,喜歡古典音樂10年,已經聽過近400場音樂會。

  幾天前,2017年德國古典“回聲”獎揭曉,我發現,獲獎的音樂家幾乎都來過上海,其中我聽過的現場還真不少!兩個月後,維也納愛樂與柏林愛樂兩大“天團”將先後來滬,樂迷們都很期待。作為一個樂迷生活在上海,獲得感真的不輸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

  我最早是聽“經典947”喜歡上古典音樂的。廣播裏傳來的旋律讓我從繁忙焦慮的工作中走出來,獲得身心的愉悅。上海有“星期廣播音樂會”“東方市民音樂會”等普及性、公益性的音樂會品牌,花極低的票價就能聽一場不錯的音樂會,還常有專業的導賞,非常適合入門者。從這裡開始,我潛入古典音樂浩瀚的海洋。我不識五線譜,也不會樂器,但我被古典音樂所打動,從中獲得精神上的滿足。

  去年,我喜歡的英國指揮家內維爾·馬裡納爵士去世了,不少上海樂迷都在悼念他。2014年3月8日,我曾在上海音樂廳聽他指揮上海交響樂團演繹莫扎特和貝多芬的作品,那時候他已經90歲了,第一次來到中國。音樂會結束後,我們一群樂迷等在16號門不願離去。3月初的上海還很冷,我記得非常清楚,他那天圍著一條白色的圍巾走出來,耐心地為我們一一簽名。2015年12月,他又來了。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他和88歲的奧地利鋼琴大師約爾格·德慕斯手牽著手登臺致意,讓全場觀眾為之感動。我想那一幕會一直留在我的記憶裏。技巧已經不重要了,他們對音樂的熱愛和堅持值得我們致敬。

  另一位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指揮家雅尼克。2008年,他帶著鹿特丹愛樂來滬,因為汶川大地震,臨時把曲子改成了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去年來滬,他以費城交響樂團音樂總監的身份亮相。今年他再來,已經確定將接任大都會歌劇院音樂總監。作為一個樂迷,能見證這樣優秀的青年指揮家一步步變得令人矚目,不失為一種榮幸。

  不用去柏林、維也納或紐約,音樂生活便可與世界同步,這是我喜歡上海的理由,也是上海成為國際文化大都市的標誌。

  在碎片化、快節奏的時代,許多人覺得聽古典音樂是一種奢侈的生活方式。我現在一年大約要聽50場音樂會,這在不少人看來近乎瘋狂。當然,除了古典音樂,我和樂迷朋友們也聽戲曲和歌劇,看話劇和芭蕾。每年到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和上海國際藝術節期間,我們總是又激動又糾結。那麼多來自世界各地的高品質演出,真讓人不知如何取捨。

  除了聆聽世界的聲音,上海樂迷也見證著上海本土樂團的成長。每次聽完上海交響樂團的演出,中場休息的時候或者坐地鐵回家的時候,碰到樂迷朋友,我們常常會討論哪個樂章發揮得好,哪個樂段讓人驚喜。在我看來,上海樂迷喜歡上海本土的交響樂團,就跟喜歡上海的足球隊一樣,是一種情感的聯繫。何況,我們有一支全亞洲歷史最悠久的交響樂團。柏林人為柏林愛樂驕傲,我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上海人為上海交響樂團驕傲。

  身處上海這座愛樂之城,我似乎不能再要求更多。國際一流的音樂廳、接連上演的世界級音樂會,給上海樂迷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互聯網購票通道開通後,我們不再需要到現場排隊買票。地鐵運營時間延長後,我們不再擔心音樂會結束得太晚。點滴細節的改善,都在讓我們的理想生活方式成為可能。上海的樂迷群體正在不斷增長,在音樂廳裏,我常常能看見越來越多年輕的面孔。音樂讓這座匆忙的城市放慢了腳步,音樂讓我們與這座城市發生更美妙的聯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