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家庭醫生”顧昊簽約3000余位居民,被老人們當成“比兒女還親的人” 打動人心,最好的辦法是傾聽
每週一上午是顧昊的門診時間。4個小時裏,他共接待了73位患者,其中七成以上是他的簽約病人。這些阿姨和爺叔多是他的“粉絲”,除了看病、開藥,他們總情不自禁地想與顧醫生多聊會兒。
1973年出生的顧昊,是閔行區莘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療康復部部長,也是簽約3000多位社區居民的一線“家庭醫生”。
10年前,顧昊剛開始當家庭醫生時,到社區走訪還經常被拒之門外。但如今,周邊居民紛紛“走後門”要與顧醫生簽約。一些社區老病人,遇到難事第一時間找顧醫生,把他當成了“比兒女還親的家裏人”。
一名普通的基層社區醫生,“動人”之處到底在哪?
社區居民信任的“片醫”
8月初的一個上午,顧昊與兩名家庭病床患者約好要上門隨訪。莘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共有53名家庭醫生,分別擔任轄區內53個居民區的“片醫”,顧昊負責新梅廣場居委會3個小區,大約4500名居民,目前簽約率70%左右。在他的片區內,有10張家庭病床,需要每週上門隨訪。
在新梅公寓小區,第一位隨訪病人是70歲的娟娟阿姨。她動過幾次大手術,腰腿部的關節都已換成人工關節。量血壓、聽心肺、詢問日常情況……顧昊進行例行檢查後告訴她:“蠻好,不用擔心。”娟娟拉著顧醫生的手跟他商量:“過年時保姆要回老家10多天,我想去蘇州找個養老院住一陣子,你看怎麼樣?”交流時間總嫌不夠,臨走時,娟娟依依不捨,非要把顧醫生送到門口。
第二位病人是93歲的老顧,住在小區深處。“老顧不僅跟我同姓,生日也是同一天,我們感情最深了。”顧昊嘆口氣又説,前陣子,老顧的愛人去世,老人自己本就有高血壓、糖尿病、前列腺癌等老毛病,最近又因為腦梗,去醫院住了半個月剛回來。
第一次按門鈴、打電話,老顧家中無人回應,等候許久後只好離開。不過,快走到小區門口時,老顧家的保姆來電話,“人在家裏呢!”他再次步行回去。此時已近正午,顧昊前心後背的衣服已濕透,“沒什麼,前陣子最熱的時候,我也是這樣。”
一進門,顧昊立刻先到房間裏,與病床上的老顧打聲招呼,然後熟門熟路地去檢查冰箱裏的各種藥物,之後拿起聽筒等進房間。他蹲在床邊,為老人量血壓、聽心肺,之後湊近老人耳朵,告訴他:“蠻好啊!”接著,他又拿了一疊醫藥發票進來,繼續蹲著對老人説,“發票我都已經幫你報銷好了,放心啊……”
“謝謝儂!”“凳子……”老人雖已沒什麼力氣,卻不時用嘶啞的聲音慢吞吞地説。原來,老人注意到顧昊一直蹲著,怕他累著。
顧昊對每位病人家中情況都十分熟悉。據説,一些老人接到陌生電話,都會立刻打個電話問問顧醫生,以防詐騙。
“我覺得,做家庭醫生蠻適合我的,我很喜歡社區裏的老人,這些老人也需要我,我可以幫他們解決不少問題。”顧昊表示,醫人要醫心,老人大多很孤獨,最好的辦法是傾聽,“其實,對百姓好一點,輕易不要拒絕他們的需求,就不會有大的醫患矛盾。”
工作手機“24小時”在線
要贏得百姓信任,除了一顆溫暖、善良的心,還需要一份全心全意的責任意識。對顧昊來説,這就意味著全天候的不辭勞苦。
顧昊最大的煩惱就是每天時間不夠用。他有兩部手機,其中一部是“24小時熱線”,常常到了深夜也有患者來電。但他的朋友們待遇就沒這麼好了,打他私人電話,他有時一整天也沒空“理”。
90歲的章老先生,每月需要換1次導尿管,每次叫“120”來去,往返要花6小時。於是,顧昊答應定期上門幫老人換導尿管。
今年大年初四深夜,顧昊接到電話,説老人的導尿管掉了。於是,他立即開車去老人家裏幫忙換導尿管。一天下午,老人的家人又來電話,女兒説:“爸爸,你趕緊去吧,體現你價值的時候到了!”
家住東湖花苑的賀阿姨説,顧醫生去年通知她參加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安排的60歲以上老人免費體檢。體檢後,她也沒當回事,沒想到過了兩天,顧醫生打來電話,告知體檢結果:胸片查出“肺部有陰影”,超聲提示“腹部胰腺上佔位性病變”。正當她不知所措時,顧醫生特地上門來安慰:“賀阿姨,先不要急,我已經聯繫好閔行區中心醫院,您是我們的簽約居民,可以通過醫聯體綠色通道馬上做進一步檢查!”
賀阿姨最終被排除了惡性可能。“當得到確診結果時,我真想哭。不僅是因為沒有遭遇腫瘤的厄運,還因為打心底裏感激顧醫生。要是沒有他的關心幫助,我可能病還沒查清楚,半條命都要被嚇掉了!”
賀阿姨的鄰居王阿姨,也是顧醫生的簽約對象。一年冬天一個寒冷的早上,王阿姨的老伴起床後上廁所癱坐在馬桶上,王阿姨嚇壞了,兒子正巧出國,情急之下,她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顧醫生!
放下電話不一會兒,顧昊就上門了!他初步考慮是突發的腦血管意外,立即撥打“120”將老人送到醫院。後來,王阿姨的老伴被診斷為“腦出血”,接受治療出院後,顧醫生立即為王阿姨的老伴建立了家庭病床,每週上門一次,對老人進行定期隨訪和康復指導。如今,王阿姨的老伴恢復得很好,逢人就説自己的命是“小顧”醫生救的。
任職管理崗位仍不忘一線
不善言辭的顧昊,也有一顆感恩的心。大家説他每天太辛苦了,他樂呵呵地解釋道,相比以前,自己現在家住得近,每天來回方便,而且,如今家庭醫生的收入高了不少,自己的任務也輕了些,“已經很幸福了”。
“顧昊脫下白大褂也能救人。”莘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王九紅説,幾年前,自己還在閔行區獻血辦工作,去看望正在醫院裏進行造血幹細胞捐獻的志願者,第一次見到了顧昊。對此,顧昊的説法是:“1992年我消化道大出血,因及時獲得600毫升血液救治,才使我脫離危險。從那時起我就開始了診室外的另一種救人方式——無償獻血。”迄今,顧昊已先後參加5次無償獻血,2012年還成為中華骨髓庫的入庫登記志願者。
2014年5月,顧昊接到上海市紅十字會通知,説他與一名北京白血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他從5月起就開始每天跑步鍛鍊。當年的7月31日和8月1日,他分兩次完成造血幹細胞的捐獻,共採集血液300毫升,其中乾細胞50毫升,讓那位遠在北京的年輕媽媽重新點燃了生命的希望。
隨著家庭醫生制度的深入普及,顧昊和他的團隊更忙了。因此,有人勸他:“你已擔任了醫院行政崗位,一線臨床那塊就別管了。”但顧昊不這麼想,“作為一名醫生,如果把救死扶傷的使命丟了,可惜!”
也因此,除了醫院管理崗位上的工作,顧昊現在每週仍有三個半天的門診,緊密聯繫著3000多位“簽約病人”,每週要上門隨訪10位家庭病床患者,並定期為轄區內的居民、學生上健康培訓課。“説心裏話,這份工作帶給我的獲得感、成就感,真的越來越美好、越來越強烈。”他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