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郊區社區型實體書店的功能越發彰顯

2017-08-25 09:43:12|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上海郊區實體書店的功能越發彰顯:人口導入地區,時尚優美的社區型書店成為標配 母親河水流到哪兒,書香就該飄到哪兒

  “閱讀+”模式下的郊區特色書店,成全了許多都市人“説走就走的旅行”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

上海三聯書店青浦朱家角店“旅行者書房”。(上海三聯書店供圖)

  在剛剛過去的那個屬於上海書展的一週裏,如織的人流涌向上海市中心的同時,一場場書香接力在各郊區的書店舉行。在青浦朱家角,孩子們為“親子閱讀繪”塗鴉;青少年給角裏書房當“一日店長”;年輕人聚在水岸邊的市集以書之名狂歡;闔家老小在《小王子》的體驗讀書會裏感受經典魅力。此處,距離書展主會場上海展覽中心大約45公里。

  2017上海書展的分會場活動走遍了全市16個區的實體書店,其中280余場發生在城市的遠端。讀者得以看見:在這座傍水而生的城市,還有如此多美好的書店隨母親河水,一路流淌一路播撒書的芬芳。

  水流不止,書香不斷。這些距離中心城區幾十公里之遙的郊區書店,也如城市的水系一樣,靜靜滋養著每一顆愛書的心。

  各具特色的書店被送入郊區

  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副局長彭衛國向記者證實了兩個趨勢:“今年上海新開大中型實體書店20余家,選址在中心城區以外的越來越多;除了新華書店作為國家發行渠道,承擔著向郊區佈局的使命之外,越來越多民營書店、社會力量,把各具特色的書店送入郊區。”

  讀者提起言幾又,新天地湖濱路上那家早已不是唯一,閔行的虹橋經濟開發區、浦東張江的長泰廣場、閔行七寶地區都在近一年間相繼開張。

  大眾書局總經理助理朱兵把實體書店成批入駐郊區的原因一分為二,一是由於上海市政府堅定有力的扶持,靠政策、獎勵等辦法,把書店納入了城市發展的佈局;另一層原因則是市場的需求。21世紀以來,上海的城市建設悄然改變著人口地理分佈,大量中心城區的居民遷居到新家。“惠南鎮就是這樣一個大型社區,許多居民搬家到此的同時,也希望讀書、買書能在新家門口完成。所以,大眾書局惠南店以900平方米的營業面積接待讀者,一年盈收達到兩年的預期。”

  類似這樣的人口導入地區,上海還有許多。這就意味著,單靠一兩家圖書企業的力量,很難滿足人們多層次的閱讀需求。有人希望家門口買得到優質親子讀物,有人希望週末能在家周邊喝杯咖啡看一下午書,也有人希望晚間的讀書分享會後不會因交通問題而擔心回不了家。“兼具功能與顏值的‘最美’社區型書店,應該是每個人口導入區的標配。”崇明區、嘉定馬陸地區都是大眾書局潛在的新店,因為上海郊區的書店才剛剛開始發力。

  成全都市人“説走就走的旅行”

  上海實體書店越開越偏遠,創意越來越新鮮。“最美”的頭銜不再是鐘書閣專屬,“水鄉書屋”“海邊書坊”“旅行者書房”等,一個個實體書店的雅號層出不窮。在郊區,許多書店經營者和當地相關部門,合力書寫“閱讀+”的大文章。

  “閱讀+美景”,這大抵能概括鐘書閣松江泰晤士店,用兩年時光完成了書店以書為本的升級換代。上海鐘書實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賈曉凈從側面印證了書店的美好景象:“有時候週末的小鎮上車輛需要限流。”“閱讀+”模式下的郊區特色書店,成全了許多都市人“説走就走的旅行”。

  在松江,與閱讀有關的旅行,鐘書閣能承擔“半日遊”;佘山腳下上海三聯書店開設的“山腳下的書屋”也可度半天時光。在金山,城市沙灘旁的書店,是“讀一本書,喝一杯茶,望一片海,賞一賞金山農民畫”的好去處;海闊東岸文創園裏,“椅子咖啡”內各式各樣的藝術類書、收藏級別的書,亦是書蟲慕名而來的理由。

  青浦區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局長周思琴告訴記者,“閱讀”已成為朱家角打造“特色小鎮”的關鍵詞。“閱讀小鎮”基於兩大優勢:其一在客流,目前朱家角每年遊客量在500萬人次左右。其二在閱讀的底蘊。早在10年前,朱家角就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藏書之鄉”的稱號。單單是鎮上林家村的薄荷香文苑就有藏書一萬餘冊。2014年,小鎮上引進了三聯書店,策劃的閱讀文化活動從一年20多場到如今一年逾50場。今年,朱家角的尚都裏文化街區再推角裏書房,獨特的三角形外貌,邀請當地居民輪流當店長的文化體驗活動,都讓這家店聲名鵲起。

  朱家角現有的書店、閱讀空間幾乎都在放生橋南岸,服務於本地居民。規劃中,放生橋北岸將是一大片以書為底色的旅遊文化區:書店街已與國內的大社、名社順利接洽,主題客棧將為愛書的靈魂造一片旅途中的“書房樣板屋”。未來再到此處的遊客,一天不走是常態———來了,在書店街徜徉,去水邊聽聽作家學者的分享會,到客棧裏與書同眠。或許有一天,提到朱家角人們就能想到文學與書籍,就像講到愛丁堡會想起藝術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