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寧:有溫度的日常“研磨”國際精品

2017-08-21 09:03:44|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深度轉型牽引“品質增量”,這裡滋養著一大批生活服務類互聯網企業,這裡的藝術書店與大餅油條也能共存——

  長寧:有溫度的日常“研磨”國際精品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8

  位於長寧區臨空經濟園區的淩空SOHO建築群。袁婧攝

   “你必須非常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這句形容優等生的“心靈雞湯”很適合長寧區。長寧區是上海唯一一個以“國際精品”為定位的城區,區委書記王為人説:“越是深度轉型,創造增量越難,我們要有奮楫者先的意識,堅決落實中央和市委要求,主動對標上海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目標願景,努力為全市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深度轉型牽引的“品質增量”讓長寧區擁有異於其他城區的特質,它滲透在城區環境、産業結構、公共服務的方方面面。這裡最早告別成片二級以下舊裏,是滬上1/5境外人士的居住地,也是生活服務類互聯網企業的優選落戶地;這裡的歷史風貌區能讓藝術工作室和大餅油條店共存;這裡的城區建設指標包含餐飲點評網站的美食榜單。這也許就是長寧區的生活美學。

  研究“差異化”,改革與創新為之“加持”

  新西蘭鮮奶的保質期為15天,常規的進口檢驗檢疫報關流程需要15天———産品剛上架就該下架了。但經由虹橋口岸進入中國市場的新西蘭鮮奶,上架後還能剩下10天保質期。長寧區創造的生鮮商品快速過檢舉措先是被複製到上海自貿試驗區,後來又在外省市推廣。

  進口生鮮是國內電商和貿易企業的必爭之地。應轄區企業建議,長寧區從2013年上海自貿試驗區成立時就著手研究進口生鮮通關問題,區商務委主任楊東升介紹:“我們跟上海海關、檢驗檢疫部門合作,採用自貿區的貿易便利化理念,壓縮檢驗檢疫時間,對進口鮮奶實行優先、快速通關,時間控制在三四天。”

  上海市委要求各區找準自身定位,實現差異化發展。長寧區是上海最具外向型特徵的城區,轄區內外國領館、外交官邸、涉外小區密集,滬上境外人士有1/5居住於此,一大批外貿企業落戶該區。區位稟賦使得長寧區歷來重視打造貿易功能,五年前成立的虹橋貿易便利化“一站式”服務中心,開創了中心城區內海關與檢驗檢疫合署辦公的先例。在這個平臺上累積的經驗,促成了一些“源於自貿區”又“先於自貿區”的貿易便利化實踐案例。

  上海各區都在思考如何對接自貿區和科創中心建設兩大國家戰略,汲取改革紅利和創新紅利。王為人認為,“對接”的方式很多元,“可以主動從自貿區‘苗圃’複製經驗;可以主動用自貿區改革精神推進日常工作;更可以把自貿區理念和轄區産業特色相結合,大膽探索改革舉措,主動服務自貿試驗區的改革創新。”

  對接得當,就能為轄區轉型提供發力點。從區域經濟來説,高端現代服務業在長寧區經濟轉型升級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尤以航空服務業、“互聯網+”生活性服務業、時尚創意産業為重。憑藉改革和創新的“加持”,三大特色産業近年已形成氣候———今年上半年,現代服務業完成區級稅收204.55億元,佔全區稅收比重75.85%;重點航空服務業企業、“互聯網+”生活性服務業企業、時尚創意産業企業貢獻的稅收同比分別上升30.23%、7.03%、8.53%。

  研究“生態圈”,“互聯網+”革新生活方式

  大眾點評、美團、攜程、格瓦拉、愛奇藝,這些現代都市人日常離不開的手機應用軟體,其背後提供林林總總服務的都是落戶于長寧區的互聯網企業,它們有的誕生於此,有的從別處“移居”而來,與全區3600多戶企業共同構成“互聯網+”生活性服務業産業生態圈。

  王為人説,“互聯網+”是地區經濟升級的機遇,但尾碼的選擇令人眼花繚亂,長寧區思考良久確立了目前的組合,這是未來商業創新的大趨勢,而長寧區具有先發優勢———成為上海首個“互聯網+”生活性服務業創新試驗區之前,長寧區已有堅持發展十多年的信息服務業“打底”。

  上海是喜愛研磨精緻生活的城市,特別適合那些研究生活方式的“創客”。在38平方公里的長寧區,這種氛圍似乎更加濃厚,滋養著一大批生活服務類互聯網企業。在互聯網垂直領域佔據重要地位的美食點評網站、在線旅遊公司、演出票務平臺,不僅創造出巨大的經濟效益,更在不知不覺間革新著互聯網時代的生活方式。去年6月至今年6月這一年間,長寧區新成立“互聯網+”生活性服務業企業889戶,註冊資本金65.2億元,同比增長8.68%。今年上半年,轄區117家重點企業創造區級稅收15.28億元,同比增長7.03%。

  互聯網企業的創新風氣,倒逼著公共服務部門的創新能力,比如,改革商事登記制度、創新網絡監管模式。去年,長寧區在全市率先試點“一照多址”工商登記改革,目前已有“安鮮達”“新長寧慧生活”“南瓜車美發”和“傳度健身”四家網絡經營企業受益,改革成果有望擴展到全市。不久前,長寧區與美團點評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將後者的大數據與區市場監管局的日常監管信息對接,構建入網經營商戶電子檔案系統、餐廳食品安全市民評價大數據系統,探索新的網絡監管方式。

  研究“感受度”,為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2013年底,長寧區成為上海第一個告別成片二級以下舊裏的城區。住房保障領域最短的一塊短板被補齊,民生服務基線也得以提高。王為人表示:“對長寧區來説,民生保障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困難人群保障,而是要為各類不同人群提供更高品質的民生服務,有些服務由政府提供,另一些可以通過市場化和社會化方式創造。”

  比如,改善居住環境至少要分幾個層次開展,首先是24.6萬平方米非成套房屋的改造,這是轄區目前居住條件最差的住宅,要根據房屋類型、結構和改造條件,實行“一小區一方案、一樓一設計”的房屋成套率改造;對於居住條件一般的老舊小區,在綜合整治基礎上,運用城市更新理念推進“精品小區”建設,提升小區環境和管理水準;連續多年推行的“家門口工程”則更具普惠性質,可以延伸到商品房小區,且由居民主導,自行開展樓道粉刷整治、自行車棚整修、擾民大樹修剪、小區休閒點建設等工程項目。

  “解困、提升、普惠,分層次提供住房保障服務,讓所有居民切實感受到居住環境的改善。”王為人説,這樣的服務理念可以類推到教育、醫療、文化等眾多民生保障領域,“關鍵是要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我們的一切工作必須牢牢把握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光有國際化的品質,沒有有溫度的日常,就無法稱其為“宜居”。普通住宅如此,歷史文化風貌區也一樣。去年,愚園路歷史文化風貌區完成一期改造,立馬成為新晉“網紅”地標,人們喜歡藝術對街區的滲透,比如在社區醫療機構舊址佈局藝術展示空間。上海愚園文化創意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志偉介紹,今年實施的愚園路二期更新改造提升了“生活”的比重,打算在街區加入社區生活配套服務,包括引進作為市民經典早餐的大餅油條攤,“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這樣才叫有溫度的街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