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找到“促發展”與“防風險”平衡點

2017-08-28 09:40:57|來源:中國經濟網|編輯:陸琲嘉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 業內人士熱議銀行業回歸本源:找到“促發展”與“防風險”平衡點       

  “回歸本源、聚焦主業、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這是中國銀行業義不容辭的責任。”在日前舉辦的“2017中國銀行業發展論壇”上,多位業內人士圍繞“銀行業如何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這一話題開展了探討。

  “在具體的經營過程中,要想將服務實體經濟、提高服務質效落實到位,就要首先了解實體經濟的金融需求痛點在哪。”興業銀行行長陶以平説。具體來看,一是實體經濟具有週期性,銀行一般是順週期經營;二是實體經濟有普惠性要求,銀行則在經營過程中有盈利性考慮;三是實體經濟的金融需求越來越個性化、多元化、綜合化,銀行的專業服務能力卻有待提升;四是實體經濟對金融服務效率格外重視,銀行更強調穩健安全的流程式控制制。

  “沒有不好的行業,只有不好的企業。”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董事長李國華表示,銀行業應處理好“新”與“舊”的關係,一方面積極支持戰略性新興産業、高新技術産業和創新創業企業發展;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對傳統産業改造升級的支持,特別是對製造業的支持,做到有取有舍、有保有壓、有進有退,促進自身信貸結構優化調整。商業銀行在積極支持大項目、大企業的同時,更要加強對小微企業、“三農”和偏遠地區的金融服務,推進金融精準扶貧,把履行社會責任與商業化經營統一起來。

  “銀行業回歸本源、健康發展,需要以治理好金融亂象、防控好金融風險為基礎,同時要防範金融亂象無序演化對經濟金融發展帶來的危害,需要以強化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為前提。”中國工商銀行董事長易會滿建議,建立一張能反映金融業運行整體情況和風險實質的超級資産負債表。“目的是從根源切入,在基礎問題上開展頂層設計,以便對各類金融風險做到心中有數、手中有方、對症施治。”

  他認為,這張“超級資産負債表”應涵蓋表內+表外、境內+境外、存量+流量、即期+遠期、傳統+創新多個維度,是一張全視角、全覆蓋、全口徑反映金融業運行狀況和風險實質的“體檢表”,以可計量、可調控為根本目標,以統一性、前瞻性、漸進性、實效性為主要特徵。

  易會滿表示,在此過程中,要堅持基礎資産透明,穿透識別各類通道、委外類金融産品,防止“套娃”式包裝。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為了更好地提高服務實體經濟質效,銀行業自身也要開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要提高專業能力,尤其是對行業、企業的分析研究能力,二要提高運營效率,突出差異化經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