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景“復活”嘉定呈現“橫瀝六景”

2017-08-31 13:44:42|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古籍中的美景“復活”!河道整治後,南翔呈現“橫瀝六景”

  每天早上,徐麗華和鄰居們會繞著橫瀝河1.9公里的景觀帶走上兩圈;晚上,親水準臺又成了社區阿姨們的“秀舞臺”。“沿河走一圈,大約7000步,每一步都是風景,就像飯後逛公園。”徐麗華説。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

  “以前,所有朋友都勸我賣房:從窗口望出去,河水發綠,河岸上全是黑土堆,怎麼適合居住?如今3年過去,隨著橫瀝河環境整治工作的推進,水清了,岸綠了,再也沒有人勸我走了。”望著窗外波光粼粼的橫瀝河,2014年從普陀區動遷到南翔鎮“祥和雅苑”的徐麗華感慨道。

  從“破房子”到“景觀房”,南翔鎮“祥和雅苑”的住戶們成了橫瀝河生態景觀工程項目的首批受益者。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日前從嘉定區水務部門獲悉,橫瀝河生態環境改造項目已接近尾聲,年底前可全面完成,先期開放的環河步道及親水準臺,已成為周邊居民津津樂道的河岸美景。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

  南翔古名曾稱“槎溪”,由三條“槎浦河”而得名。宋元時南翔已成鎮,鎮址在南翔南部,從萬安寺橋向南至王家橋一帶,離古代吳淞江不遠,槎溪古鎮的遺址在今銀南翔商務區內。據清嘉慶版《南翔鎮志·古跡》記載,當時南翔有十八景,分別是“博望仙槎”、“蕭梁古寺”、“東林銀杏”、“北園老桂”、“西院芙蓉”、“南塢屏梅”、“槎阜社燈”、“鶴灣漁艇”、“太平競渡”、“天恩賞月”、“蕭寺鐘聲”、“薛灣潮信”、“桂院佔秋”、“鹓林消夏”、“止舫觀魚”、“平橋折柳”、“雙塔晴霞”和“三槎霽雪”,每個景點都有典故。比如建於明代的薖園,是當年李流芳等嘉定名仕聚會的地方,園中有百年山茶和老桂四十多株,因此有“北園老桂”之説。不過,由於年代久遠等原因,不少“老景”已經消失。

  考慮到讓市民從河道整治工作中擁有更多獲得感,嘉定區水務局與南翔鎮在橫瀝河環境整治的過程中,注重適當增加公共空間,讓原本“平鋪直敘”式的河岸變得更有“內涵”。根據規劃,橫瀝河生態景觀工程的河道岸線全長約1.9公里,以南翔的民間傳説和深厚文化底蘊為基底,致力於打造文化特色鮮明的精品南翔賞遊路線。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8

  “只有使濱水景觀設計蘊含城市文化發展的歷程和脈絡,體現地域文化元素,才能真正成為城市有生命力的、可識別的濱水景觀,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通過查閱南翔縣誌、重新理解古詩詞含義及實地走訪,我們提取了南翔的歷史文化元素和園林建築特色,形成上海市區中一條具有人文歷史、江南水鄉和休閒旅遊等特色的景觀廊道。”工程設計方負責人表示。

  於是,天恩橋上的“天恩賞月”,薖園的“北園老桂”、“鹓林消夏”、“鶴灣漁艇”、“槎阜社燈”和程家園的“博望仙槎”等昔日古籍中記載的“槎溪十八景”,在橫瀝河生態景觀工程中被打造成全新的“橫瀝六景”。以“北園老桂”為例,設計師們根據地方誌及古籍描述重建了薖園,依稀可見當年的私家園林風姿。沿著橫瀝河岸,工程方還修繕香雪庵、保護碉堡遺跡、異地重建玉皇閣、新建烽火墩並融合小型商業建築的碼頭,“天恩橋外夜潮平,漁唱時聞斷續聲”,詩中所描述的江南水鄉之美再度出現。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9

  滿目美景,使得熱鬧的親水準臺、沿河步道,與以前冷冷清清的河岸形成了鮮明對比。每天早上,徐麗華和鄰居們會繞著橫瀝河1.9公里的景觀帶走上兩圈;晚上,親水準臺又成了社區阿姨們的“秀舞臺”。“沿河走一圈,大約7000步,每一步都是風景,就像飯後逛公園。”徐麗華説。

  除兩岸看得到的綠化景觀,這個工程還十分內秀,隱藏著“真功夫”。嘉定區水務局的工程師介紹,橫瀝河部分岸段採用的F箱式護岸是一種新型生態護岸,在上海地區還沒有使用實例,它的優勢在於結構透水,可以提高河道自凈能力,同時又比常規的鋼絲石籠耐久性更強,還可為動植物提供棲息場所,增加河道的整體生態效果。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0

  效果好不好,每天來河邊的垂釣者們最有發言權。家住寶山區的陳貴每天都來橫瀝河邊釣魚。“在這裡,一上午能收穫四五條魚。野釣的趣味就在於環境,這裡的環境在市中心很難覓到。”陳貴説。

  沿橫瀝河的夜色也讓人沉醉。記者了解到,目前,河道沿線正在佈置燈光,河中也設有花燈、龍舟等裝飾燈具,渲染古樸幽靜的古鎮夜景。沿橋區域還將設置成排的噴泉,打開噴泉,煙塵般的水霧瀰漫于夜色之中,呈現出“薄霧裊繞籠水倦,輕煙四起微雨蒙”的景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