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上市公司半年報折射經濟發展穩中向好

2017-09-01 13:55:29|來源:上海證券報|編輯:陸琲嘉 |責編:劉徵宇

  上市公司2017年半年報披露工作收官,截至2017年8月31日,滬市1334家上市公司如期披露半年報。從各項數據看,2017年上半年,宏觀經濟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態勢得到鞏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效開始顯現,實體經濟韌性進一步增強,新興産業表現亮眼。在整體業績改善的同時,滬市公司在國企改革、投身“一帶一路”建設方面又有新進展,在社會責任履行、環境保護上邁出新步伐,在培育新經濟、形成新動能上取得新突破,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新理念的積極踐行者。

  整體來看,滬市公司2017年半年報呈現出五大特徵:

  一是整體經營業績穩步改善,實體經濟穩中向好態勢進一步確立。上半年,滬市公司共實現營業收入13.60萬億元,同比增長17.9%;實現凈利潤1.34萬億元,同比增長14.6%,均創下過去5年來同期增速的最高水準,盈利能力明顯增強。其中,實體行業業績表現尤為突出。非金融類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0.47萬億元,同比上升22.5%;實現凈利潤0.49萬億元,同比上升37.0%。

  二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顯現,經濟結構調整取得實質性進展。上半年,受益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後産能有序退出,過剩産能分類化解,大宗商品價格明顯回升,週期性行業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均顯著增長。其中,鋼鐵和煤炭行業的業績表現最為突出。鋼鐵行業實現營業收入4127.06億元,同比增長50.0%;實現凈利潤136.41億元,同比增長274.2%。煤炭行業實現營業收入3640.94億元,同比增長83.5%;實現凈利潤442.27億元,同比增長293.5%。同時,戰略新興産業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汽車、電子、醫藥製造、電氣機械和鐵路設備行業上市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1.35萬億元,同比增長12.1%;實現凈利潤807.33億元,同比增長8.7%,發展力量不斷積聚。

  三是國企改革提速換擋,混改整合深入推進。混改和整合成為2017年國企改革的兩大突破口,形成了一批市場高度關注、具有示範效應的典型案例。例如,中國聯通推出混改方案,引入百度、阿裏、騰訊、京東等多家戰略投資者,同時開展核心員工持股,通過優化股權結構完善公司治理,促進國有企業經營機制轉換,為央企混改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國電集團與神華集團合併重組設立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合併後的集團資産超過1.8萬億元,具有十分顯著的煤電聯動協同效應,形成了全産業鏈競爭優勢。同時,國有上市公司群體發揮投身“一帶一路”建設排頭兵和探路者作用,與沿線國家互惠共贏的深度融合格局正在形成。例如,中國石油積極開展海外油氣業務、推動國際合作,在中亞、中東等地區取得新進展。中海油服也在期內加強沿線市場開拓、推進海外産值貢獻區建設,在東南亞、中東等地區取得了一定的市場突破。

  四是幫困扶貧力度加大,環境保護受到重視。扶貧方面,355家滬市公司制定了精準扶貧規劃,從産業扶貧、慈善公益等多個維度參與扶貧工作,力度明顯加大。例如,中國神華拿出專項資金參與貧困地區學校援建、救助貧困家庭的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臟病兒童;貴州茅臺長期參與教育扶貧、基礎設施扶貧,合計投入資金2249萬元。環境保護方面,264家上市公司披露了環境保護信息,更加主動發揮上市公司在推動經濟環境協調發展中的作用。例如,復星醫藥主動披露了公司環境管理體系的整體建設與實施概況;恒瑞醫藥詳細披露了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多項具體指標。此外,滬市公司還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社會貢獻穩定增長。中期合計派現423億元,合計支付各項稅費1.40萬億元,支付職工薪酬1.16萬億元。

  五是新上市公司營收平穩,整體業績保持增長。2017年滬市新增上市公司合計153家,合計實現營業收入1713.85億元,同比增長12.2%;實現凈利潤151.51億元,同比增長17.8%。個體層面,新上市公司半年報均實現盈利,凈利潤同比增長30%以上的公司佔比超過30%。

  上交所指出,滬市半年報同時反映出,在落後産能加速出清的市場環境下,部分上市公司仍然存在階段性經營困難,120余家公司出現虧損。這些公司普遍存在主營業務不清、歷史包袱較重、轉型方向不明等問題,未來經營存在很大不確定性,投資者需高度關注相關風險。

  深市公司業績增速創三年來最高水準

  截至昨日,A股上市公司半年報披露正式收官,深市上市公司也如期交出了靚麗的成績單——增速創3年來最高水準,折射出經濟發展穩中向好的態勢。與此同時,深市公司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服務實體經濟等方面也取得了長足進展,顯示深市多層次市場已成為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平均凈利潤同比增長逾25%

  整體來看,2017年上半年,深市公司實現平均營業總收入22.8億元,同比增長26.39%,實現平均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63億元,同比增長25.25%;剔除金融業後,平均營業總收入和平均凈利潤分別增長26.25%和28.57%,增速創3年來最高水準。

  從行業情況看,18個行業中有13個行業業績同比增長。佔深市公司數量近七成的製造業公司平均營業總收入和凈利潤分別增長29.23%和40.26%,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等傳統製造業業績明顯回升;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醫藥製造業、汽車製造業等子行業受益於消費升級和智慧製造,業績保持兩位數增長。公共環保業、信息技術業、商務服務業和運輸倉儲業等代表新發展動能的行業營業總收入增幅均超過30%。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初顯成效

  在“去産能”方面,採礦業2017年上半年固定資産投資金額同比下降11.1%,製造業中的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化學纖維製造業在業績攀升的情況下,固定資産投資額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去庫存”方面,截至2017年6月末,深市公司存貨餘額佔總資産的比例為14.13%,比上年同期下降0.61個百分點。房地産業公司存貨餘額佔總資産的比例由2016年6月末的58.67%下降至2017年6月末的53.84%。

  而在“補短板”方面,2017年上半年,深市公司研發投入金額共計998.96億元,同比大幅增長24%。如中興通訊全方位佈局“5G”技術,其2017年上半年研發投入達66.77億元。截至目前,深市高新技術企業已達1459家,中小板和創業板中,80%的公司為高新技術企業。

  積極踐行國家戰略 服務實體經濟

  據統計,報告期內,深市764家(佔比近四成)戰略性新興産業公司營業總收入和凈利潤同比增長32.09%和26.93%。各細分産業亦呈現諸多亮點,折射出我國經濟轉型的側影和正在形成的突破口。深市高端裝備製造業公司已達到100家,報告期內營業總收入和凈利潤分別增長37.57%和210.29%。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公司已突破250家,當中不乏海康威視、京東方、網宿科技等行業領軍企業,報告期內營業總收入和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31.75%和31.07%。

  在並購重組方面,2016年重組新規發佈後,産業整合型和轉型升級型並購重組逐漸成為深市公司重大資産重組方案的主流。標的資産溢價率趨於理性,以深市主板為例,2016年上半年、2016年下半年和2017年上半年披露的重組方案中,標的資産平均溢價率分別為803%、580%和361%。並購重組對促進産業整合、助力企業踐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的作用愈加凸顯,上市公司業績出現明顯提升。據統計,2016年完成重組的公司,其2017年上半年營業總收入同比增長29.66%,凈利潤同比增長144.73%,顯著高於深市平均水準。2017年上半年,深市公司共完成90單重大資産重組,涉及金額3219.71億元,交易金額比上年同期大幅增長66.17%。

  深市上市公司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據不完全統計,深市有280余家公司通過設立子公司或製造基地、創建研發中心、開展境外並購、承接工程項目等多種形式開展“一帶一路”建設,如沙隆達通過發行股份購買資産的方式作價184.71億元收購農業化工巨頭AMADA,促進我國農藥産品的結構性調整,恒逸石化非公開發行募集資金38億元投建文萊PMB石油化工項目。上述公司2017年上半年營業總收入和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28.18%和40.12%。

  與此同時,深市上市公司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回報股東,回饋社會。在回報股東方面,共有56家公司推出年中現金分紅方案,分紅金額合計60.79億元。在回饋社會方面,2017年上半年深市公司投入資金及物資折款總金額達到49.91億元,幫助超過73000人次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精準扶貧、實效扶貧”貫穿扶貧工作的全過程。

  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持續差異化發展

  分板塊來看,2017年上半年,深市主板公司實現平均營業總收入51.23億元,同比增長24.95%;實現平均凈利潤3.32億元,同比增長34.01%。其中,深市主板市場化藍籌群體表現亮眼,與此同時,主板國有上市公司通過並購重組、再融資、市場化債轉股、股權激勵等方式踐行國企改革,2017年上半年平均凈利潤同比增長55.81%。

  而作為培育行業龍頭和領軍企業的搖籃,中小板公司2017年上半年實現平均營業總收入19.35億元,同比增長26.68%;實現平均凈利潤1.44億元,同比增長23.2%,21家公司營業總收入超過100億元,16家公司凈利潤超過10億元,越來越多的中小板公司利用資本市場平臺做優做強,逐步成長為優質藍籌企業。

  踐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創業板公司總體業績繼續增長。2017年上半年,創業板公司平均營業總收入同比增長33.27%;凈利潤同比增長6.02%。剔除溫氏股份及樂視網的影響,創業板公司平均營業總收入同比增長39.86%,凈利潤同比增長25.29%。創業板前十大市值股中,除樂視網之外,其餘9家均實現盈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