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高校為首屆高考改革考生完善培養計劃

2017-09-11 09:05:30|來源:東方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近期高校紛紛開學,這批新生中不少是上海和浙江啟動高考綜合改革後的首批考生。

  近期高校紛紛開學,迎來新生,這批新生中不少是上海和浙江啟動高考綜合改革後的首批考生。東方網記者在上海各大高校走訪時了解到,校方紛紛調整完善培養方案,著眼于“多元化”課程,成為以綜合素質為導向的改革一環。

  “學生變了,不再‘唯分數論’,高校教育也必須變,否則就是不負責。”上海外國語大學德語系黨委書記謝建文説。

  記者了解到,上海外國語大學的各院係近年來不斷研究拓展“多元化”課程,而非僅僅盯住語言教學一環。

  比如在德語系,對於高起點的學生,學院會在一般性課程的基礎上,增加文化類、專題研究類、歷史人文類等專業學科內容;為了增加學生的國際化視野,還特聘海內外著名學者、作家為學院外聘教授,將他們的講座納入正式的課程,並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類學術活動。綜合素養較高的學生還可以申請輔修全國多所高校的課程,到了大二之後,有機會前往德國五所高校進行短學期交流學習。

  “學生的綜合素質越來越高,上大學不是光學語言,而是把語言作為工作,學習社會人文、國際關係和國別研究。”謝建文説。

  華東師範大學近年注重個性化培養方案。計算機科學與軟體工程學院每個專業都會配備三到五位專業科創指導老師,為學生的創新實踐搭建平臺。同時,學院還將給學生增加人文社科類的課程,並在日常的教學中,加強對學生領導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的培養必須立體,不能把學院當成純工科學院來建設。”計算機科學與軟體工程學院黨委書記李愷説。

  同濟大學教務處處長黃一如也有相同感受,他對東方網記者説,高考綜合改革讓更多學生在高中階段在基礎學科上有了更紮實基礎,這也為他們選擇未來的方向增加了機會,同樣,也對大學培養提出了新要求。

  在同濟大學,學生們在高中階段進行的各類課題研究都可以在大學裏繼續得到延伸。同時,根據學生們的專業興趣愛好,學校從今年起,將全面鋪開“無門檻”轉專業模式,讓學生能真正從事自己喜歡的專業。據介紹,去年開始,學校試點轉專業不用筆試成績,全校報名的470名學生中,有320多人成功轉成。

  同樣在東華大學,從今年新學期起,大一學生在入學後的第一、第二學年也將各有一次申請重新選專業的機會,明確在校生變換專業應從以興趣和專長取向,而非傳統的成績取向,並從學校政策上明確了專業選取的主動權在學生。

  2014年,上海市出臺高考綜合改革試點方案,從2014年秋季新入學的高中一年級學生開始實施。2017年秋,改革實施時的高一新生踏入高考考場,走進高校。

  參加研究性學習和綜合實踐活動情況,是其中評價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重要指標。據統計,上海2017屆高三學生共提交研究性學習報告5萬餘份,研究領域涵蓋科技創新、社科人文、體育、環保等諸多學科。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育學系教授吳遵民説,高考綜合改革讓一大批學生提早接觸到了傳統中學課程之外的課題和項目,這有助於于了解個人興趣、適應大學生活,對這批學生,大學培養也應該跨前一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