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是“名校”的鮮亮標誌。在第33個教師節當天,上海交通大學召開2017年“教書育人科技創新”表彰大會,隆重頒發了上海交通大學首屆“教書育人獎”,12位老師和2個集體獲得首屆教書育人一等獎,45個科研團隊獲得科研成果獎,最高個人獎15萬元,團隊獎30萬元。
今後,在每年的教師節大會上對教書育人獲獎者進行表彰,將成為上海交通大學新傳統。事實上,申城多所高校正紛紛拿出重獎,希望借此形成全員育人、全課程育人的氛圍。
評獎對象涵蓋各類教師群體
“教書育人獎”並不簡單等同於教學獎,其評獎對象範圍涵蓋奮鬥在學校“立德樹人、教書育人”一線的各類教師群體,包括一線教師、研究生導師、思政教師、學生科創及社團指導老師、優秀黨支部書記、班主任等。在評選過程中,將思想引領和師德師風評價放在首位,突出教師的實際貢獻和水準,尤其是考慮候選人在“立德樹人、教書育人”方面是否有突出貢獻,是否做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
劉西拉、來新民、高曉沨、張荻、范金燕、董佔海、李志勇、楊志彪、郭曉奎、陳虹錦、施索華、孫麒麟共12位一線教師獲得一等獎受到交大隆重表彰。他們的一個共同之處在於執著和堅守,有著長期一以貫之的對學生的投入。
比如,農業與生物學院楊志彪每學期給學生及家長寫一封公開信,每逢同學生日都會送一本書,並題寫贈語。所有活動費用都是他個人全額資助,每年要花掉上萬元;電信學院計算機係教師高曉沨用15年的沉澱,帶領學生打破美國大學生建模競賽33年的特等獎獲獎紀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講席教授張荻則在承
擔繁忙的科研工作同時,始終不忘教學,堅持為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設基礎課,近三年他指導的研究生中,每年都有人獲得上海市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李志勇老師在完成國家重大科學計劃的同時,17年堅守三尺講臺……
曾經有人認為,思政或者教學工作只是“良心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重科研、輕教學”的癥結。其中根本原因在於,考核評價上對教育教學很難合理量化,資源分配和薪酬結構上對教育教學也無法體現增量。
交大意識到,要解決這些問題,不僅學校層面要完善評價考核機制,關鍵是學院對教師考核中,要重點研究如何把思想政治表現、教育教學成效作為考核的主要內容與核心內容,以及如何對學院資源進行相應的合理配置。
今後,學校每年將舉行頒獎典禮,對獲獎教師集體和個人進行表彰。“教書育人獎”的獎勵結果將作為教師專業技術職務晉陞、長聘體系與榮譽體系評聘、個人職業發展等方面的重要條件和依據,發揮政策導向作用,在廣大教師中旗幟鮮明地樹立“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價值導向。
獎勵育人正成為鮮明的風向標
青年報記者了解到,交大這並非唯一一家重獎教書育人的上海高校。當下,正有越來越多的高校對於自身根本的回歸。高校的立身之本在於立德樹人,高等教育“雙一流”的創建,人才培養更是根本。不僅獎勵教學,更獎勵育人,正成為鮮明的風向標。
就在上周,復旦大學舉行的“迎接黨的十九大,做好學生引路人”教師節座談會上,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劉釗分享了從教32年的經驗,一批從教30年乃至60年的教師和他一起獲得了學校頒發的榮譽證書。據悉,這是復旦大學首次表彰從教30年以上的教師和十佳三好研究生導學團隊,希望借此在全校形成全員育人、全課程育人的氛圍。
據介紹,新出爐的“張江樹教學名師獎”可稱得上華理有史以來最具分量的教學大獎。該獎項將秉持“寧缺毋濫”的評獎原則,每兩年評選一次,共分為特等獎1名、一等獎2名和二等獎6名。學校將對獲得特等獎的教師,授予榮譽證書,並頒發獎金50萬元;獲得一等獎和二等獎的教師,授予榮譽證書,並分別頒發獎金10萬元/人和5萬元/人。
根據評選通知精神,“張江樹教學名師獎”得主應是“為人師表、師德高尚,長期從事一線教學工作,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有創新,教學成效顯著,得到同行普遍認可的在職的優秀教師”。根據這一原則,參評該獎項的教師還需在師德品質、教學經歷、教改成果、團隊建設和科研能力等方面,符合一系列具體條件,整個評選工作可謂優中選優。
除了獎勵教學名師以外,學校還為廣大兢兢業業奮鬥在教學及相關崗位上的教師設立了“教學貢獻獎”,激勵和表彰在教育教學中作出突出貢獻的教師和管理人員,以此落實教學中心地位,加強教師和管理隊伍的建設。“教學貢獻獎”分為“教書育人獎”和“教學管理獎”兩類,獎金為1萬元/人,從今年開始,每年評選一次。
據悉,這兩個獎項既面向本科教育,也面向研究生教育。學校希望通過這些教學獎項的設立,引領廣大教職工傾心投入教育教學事業,在全校範圍內營造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的良好氛圍,進一步推動教育教學工作邁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