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雙創活動周”今于上海開幕

2017-09-15 08:44:09|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全國“雙創活動周”今開幕上海作為主會場將集中展示“雙創”成果並搭建創客交流大平臺 “雙創”帶來創新發展新動能新引擎

  上海已有眾創空間500多家,外企和國有龍頭企業也加入“雙創”大潮,呈現“大象”與“螞蟻雄兵”共生態勢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圖為長陽路1687號“長陽創谷”門前的上班族正陸續進入園區。 視覺中國供圖 

  全國雙創活動周今天拉開大幕,今年雙創周的主會場設在上海楊浦區的長陽創谷。長陽創谷的“創”,一撇是銹紅色,代表工業轉型、城市更新。

  500多家,這是截至今年上半年,上海已經形成的眾創空間數量。在上海,它們既是吸納就業、培育企業的物理空間,又是為經濟發展帶來新動能、新引擎的創新空間。

  眾創空間的蓬勃發展,折射了當前上海全社會熱火朝天的創新創業氛圍。今天,2017年全國“雙創活動周”正式拉開帷幕,上海作為主會場,集中展示全國“雙創”成果,搭建創客廣泛交流的大平臺,將全市“雙創”氣氛推向高潮。

  上海市發改委介紹,當前上海市正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有關工作的部署,加強“雙創”與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建設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等重要工作的融合,積極建設國家“雙創”示範基地,不斷完善“雙創”制度環境,努力提高“雙創”服務水準。

  讓企業成為“雙創”的真正主角

  上海大量的眾創空間、孵化器和加速器中,正在涌現出一批“當紅明星”,它們專業性強、資源豐富,初創企業身處其中,成長速度往往是“爆髮式”的。

  這些“當紅明星”的背後,不乏外資世界500強的身影,有的外資企業與地方政府、國內企業合資合作投建“雙創”基地,有的則依託自身在滬的研發創新中心,孵化創業團隊和項目。

  “過去一段時間中,大家總是把‘雙創’與草根創業聯繫在一起,但現在上海的情況正在改變。”上海交大經濟與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陳憲介紹,在上海,不少大企業對“雙創”的態度不再是置身事外,它們依託技術、人才、資金、資源的優勢,主導推動站位更高、聚焦更精準的“雙創”,“我認為這種‘雙創’模式帶來機遇,大有可為。”

  上海一向是外資企業集聚區,400多家在滬外資研發中心中,約10%來自世界500強。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全面啟動以來,外資企業積極尋找融入科創中心的路徑,如今,“雙創”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切口。

  “外資企業加入‘雙創’大潮,是上海新近出現的特色,它們之所以能被動員起來,關鍵在於政府職能的轉變,在於思想觀念的轉變。”上海市發改委巡視員王思政介紹,上海500多家眾創空間中,開始階段有不少政府的參與和推動,但如今,唱主角的是企業。政府職能轉變,使得企業不僅作為創新創業的主體,也成為搭建“雙創”平臺、發現創新企業的主力軍。

  於是,如今在上海形成了一種常見模式:政府部門對眾創空間進行規劃,引進國內外相關行業的領軍企業合作建設,最後成形的眾創空間由專業企業管理、運營、提供服務,政府則退居幕後,甘當綠葉。

  然而,甘當綠葉並非無所作為。找準定位後,政府部門要做的,是通過深化改革,幫助企業突破創新創業路上的瓶頸和障礙;並通過營造良好環境和氛圍,調動各類市場主體創新創業的積極性。

  近年來,上海大力推進商事登記改革,提高創新創業活力。去年1月1日起,浦東新區率先實行“證照分離”改革試點“雙告知”工作;去年10月,上海又率先落實“五證合一”登記制度改革;企業簡易登出登記改革、企業名稱登記改革等試點有序啟動。在系列改革舉措推動下,近年來上海各類市場主體保持快速增長趨勢,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共有各類市場主體221.16萬戶,同比增長8.1%。

  “雙創”帶動下,市場主體如雨後春筍般快速增長,政府部門如何在有效監管的同時,保持全社會創新創業的活力?對此,上海以浦東新區轉變一級地方政府職能為突破口,全面系統推進“放、管、服”改革。上海正積極探索拓展綜合執法改革領域和範圍,以市場監管、城市管理領域為重心,進一步整合相同相近領域執法職能,形成了商務領域的綜合執法體制改革方案;事中事後監管制度體系也得到了進一步完善,浦東新區形成的“六個雙”監管機制創新工作方案和操作規程,目前已實現全市所有區級監管部門全覆蓋。

  將創新落在創造新的增長點上

  “熱帶雨林”,是近期業內專家對上海創新創業環境一個形象的比喻。這生態系統完整的熱帶雨林裏,既有起舞的“大象”,也有穿梭奔波的“螞蟻雄兵”。正是完善的生態系統,使得上海的“雙創”發展,始終聚焦國家戰略、圍繞産業佈局新方向。臨港,作為上海六大科創中心功能承載區之一,也是創新創業者高度集聚的區域。如今在臨港,圍繞著國産航空發動機、中國海底觀測數據中心、世界領先的腦智工程項目等眾多國家級的大工程、大基地,一批批創客在此找到了聚合生長的空間。而從東海之濱的臨港,到楊浦、嘉定、張江、漕河涇、紫竹,“熱帶雨林”式的創新生態系統在六大科創中心功能承載區加速形成。這些産業基礎雄厚、科研資源集中的“四梁八柱”,為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提供肥沃的土壤。

  位於上海西北的嘉定區,長期以來擁有大院大所集聚的科創優勢。最近,由上海微技術工業研究院打造的國內首條八英寸“超越摩爾”研發中試線在嘉定投入運營,這條全球領先的中試線,將成為科技成果轉換的公共平臺,創新創業企業打通從研發到小批量生産的“超越摩爾”産業生態鏈佈局。根據全市規劃,到2020年,上海將培育形成約30家這樣的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吸引並服務更多創新創業企業投身科創中心建設。

  “雙創”在上海持續推進,不僅從無到有地培育新技術、新業態、新産業,它也正在撬動傳統産業的“第二春”。

  近期,上海儀電集團旗下的飛樂音響,就邂逅了一家僅有20人團隊的創業企業。這家創業企業,成長于儀電集團與微軟、徐匯區政府三方共同打造的雲賽眾創空間。

  在儀電集團牽頭的一次集團下屬公司和眾創空間企業産業對接會上,創業企業的創新技術打動了飛樂音響的技術總監。於是20人小團隊和老牌上市公司數百人的研發部門攜手合作,開發了一款能進行室內智慧定位的燈泡。創業企業技術落地難的問題迎刃而解,老字號産品更是插上了“物聯網”的翅膀,形成獨特的競爭力。

  從儀電集團到寶武鋼鐵集團、中國商飛公司、上汽集團、上海自儀院等地處上海的龍頭企業,正紛紛圍繞産業發展,探索孵化創新創業團隊與項目的新模式。“創新必須落實到創造新的增長點上,把創新成果變成實實在在的産業活動。”上海正根據中央要求,結合實際,推動“雙創”腳踏實地發展。

  推動“雙創”發揮溢出效應

  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是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核心載體,依託科創大平臺,近年來張江同樣成為上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高地。

  如今,這片“雙創”高地吸引的不止是五湖四海的創新創業者,一些外省市招商部門、産業園區,也將目光聚焦於此。部分創新項目剛剛在張江孵化,創業團隊往往第一時間就能收到外省市邀請,帶著新鮮出爐的成果前往各地,實現成果轉化、産業落地。

  怎麼看待這種“墻內開花墻外香”的現象?“這種現象,恰恰符合市場規律,反映出上海科創中心的影響力與輻射力。”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王戰指出。

  王戰認為,圍繞科創中心建設,上海推動“雙創”,集聚創新創業要素資源的同時,也在産生“溢出效應”。創新成果要加快落地轉換,但並不一定只落在上海,如今大量成果已經通過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在長三角等區域實現産業化,這就是“溢出效應”的表現。

  推動“雙創”的溢出效應,上海正在主動作為。今年,徐匯區成功入選第二批國家“雙創”示範基地,“科技服務業”成為這片區域獨具特色的“雙創優勢”。“根據市政府對我們的定位,徐匯要扛起‘科技服務’的大旗,不僅要為全區和全市的創新創業企業服務,更要走出上海,服務全國。首先,就要從輻射長三角做起。”徐匯區科創辦相關負責人介紹。

  知識産權保護是科技服務的重要一環。目前,漕河涇國家知識産權服務業集聚發展示範區建設成效顯著,上海知識産權交易中心、服務中心等即將落地運營,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開設上海首個商標受理窗口。“漕河涇將成為一個知識産權服務的節點樞紐,體現示範區輻射效應,引導高端知識産權服務機構服務長三角地區,並形成可借鑒、可複製、可推廣的示範區經驗。”漕河涇開發區發展總公司黨委書記詹鋒表示。

  立足上海、服務全國,正在成為越來越多在滬創新創業市場主體的共識。滬江創始人、螞蟻計劃發起人于傑介紹,螞蟻計劃與河南新鄉聯合打造了“黃河干部學院”,吸引了河南、廣西、青海、內蒙古等地的基層幹部加入學習。“黃河干部學院”的課堂上,用的“教材”是螞蟻創客與上海各級政府合作的生動案例以及創客空間裏的創業創新故事。“我們希望傳播來自上海的‘互聯網+’思維,分享上海創新創業的探索,從而服務於全國各地的‘雙創’需求。”于傑説。

  “從當前實踐和未來方向看,上海的科創中心建設,不應局限在一座城市的‘閉門創新’,必須要有開放的心態、有服務全國的定位,從而體現上海科創中心服務全國的輻射功能。”王戰表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