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其艷:為世界第一大港“觀雲測天”

2017-09-18 09:28:10|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

沈其艷正在小洋山島上的氣象站工作。本報記者趙立榮攝

  和變化萬千的世界相比,在很多時候,個人會顯得很無力。沈其艷常提到那個夜晚,電閃雷鳴,她獨自頂著風雨,爬到山頂的氣象觀測場收集數據。忽然,一個滾地雷在背後炸響,她一下懵了,下意識地拿手電一照,身後已是一小片焦土。

  趕緊跑回去,但剛才的雷已經讓全站斷電。沈其艷感覺心怦怦亂跳,用力定定神,借著手電光,把氣象數據工工整整地記錄在冊———根據要求,這些數據務必要準時、準確上報。20年來,這樣的時刻,她從未錯過。

  此後,沈其艷常感慨,在雷電降臨的那一剎那,生命如此脆弱,又如此頑強。

  越是極端天氣,所測得的數據越是寶貴

  沈其艷是上海海洋中心氣象臺洋山港氣象站站長,她工作的地方位於小洋山島一座小山的山頂。在氣象站的小院裏四下眺望,壯美的海景和東方大港的氣魄一覽無余。因為遠離大陸,這裡的海水已透出藍色。

  洋山港氣象站是上海市域內距離市中心最遠的一個有人值守氣象站,也是瞭望東海風雲變幻的重要窗口。上海海洋中心氣象臺臺長陳智強説,這裡收集的氣象數據,最終用於保障港區、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場和其他海上作業,服務超過300名引航員。如果沒有精準的氣象服務,要麼港區會出現不必要的停運,要麼會增加航運風險。因此,必須在航運一線“觀雲測天”,這座全球最大的集裝箱碼頭才能正常運轉。

  某種意義上,洋山港氣象站就像坐落在另一個世界。任何導航地圖都搜不到它,所有快遞公司都無法到達這裡。進山的小路隱藏在幾叢灌木之後,最初的山路是沈其艷他們踩出來的。

  爬上山頭大約需20分鐘。沈其艷説,氣象站裏,吃的、用的、傢具、設備,都是肩挑背扛送上來的。

  山上風大,如果颱風給上海市區帶來9級大風,這裡就是11到12級強風。沈其艷説,越是極端的天氣,所測得的數據越是寶貴。那一年颱風“海葵”來襲,為了不被吹走,沈其艷用一根麻繩把自己和同事係在一起,兩人相互攙扶著跋涉到山頂觀測場。風大得讓人根本不敢站直,在狂風大雨中,她就趴在地上讀取數據。山上很靜,靜到沒有一定閱歷就待不下去。一位年輕同事不久前辭職,就是受不了孤單。其實,山上的空氣和風景都不錯,抬頭,滿天星斗既讓人心生豪邁,但低頭,又特別容易讓人想家。

  斷水斷電,氣象數據不能斷

  沈其艷沒想到自己會幹氣象,而且會在這麼偏僻的地方堅守20年。她是小洋山島人,但小時候的島和現在已是滄桑之別。沈其艷出生於漁民家庭。上世紀90年代中期,洋山港建設啟動前期工作,當時的小洋山島還沒有填海造地,因為要建港口,需要翔實的氣象資料,1995年,上海市氣象局一些剛退休的老專家帶著觀測設備上了島。

  當時不滿20歲的沈其艷還在讀高中,她家住在“金雞門”山上,正好氣象站也選址在這裡。暑假在家,看到百葉箱、風速計,沈其艷感覺很新鮮,常跑來看熱鬧。一回生二回熟,見小沈同學認真、細緻,專家們開了口:“小姑娘,你願意到氣象站工作嗎?”沈其艷本來就想跳出漁家生活,和媽媽一商量,答應了。雖然她沒有氣象學專業背景,但她不服輸,突擊三個月啃下厚厚的氣象觀測專業書,通過考試拿到上崗證。從此,洋山港氣象站出現了“60(歲)+20(歲)”的“祖孫組合”。

  帶教沈其艷最多、同時在洋山堅持最久的老專家叫林賢超。從他那裏,沈其艷被氣象人的嚴謹和負責深深感染。每天早中晚三次,無論多大的風雨,老先生必然雷打不動地趕到觀測場,抄錄下各種數據,決不會遲半分鐘。氣象數據對準確性要求極高,誤差甚至得小于0.1———比如空中飄雨,但雨量計沒有讀數,就必須記錄為0.0。

  2002年,洋山港一期建設進入高潮,沈其艷全家和很多當地人一起動遷到浦東南匯地區。只有氣象站,孤零零立在山上。最艱苦的日子開始了。東海大橋還沒建好,沈其艷上下班一次,單單船就要坐兩班,在路上要花大半天。為了減少奔波,沈其艷在氣象站往往一住就是十天半月。由於原先的基礎設施相繼關閉,在留守的氣象站,水、電、氣、交通都成了問題。2004年,氣象站搬到現址小城子山,條件略有改善,但水電都通,那還得等到2008年之後。就這樣,水可斷、電可斷,氣象記錄沒有斷。

  背負囑託,要幹到80歲

  老專家越來越少,就連最牽掛氣象站的林賢超,也在2006年年滿70歲而徹底退休了。臨走前,他特意囑咐沈其艷:“答應我,一定要堅持下去。”

  沈其艷從沒有想過要走,最困難的時刻也是如此。而在沈其艷內心深處,還藏著一份家族傳承的感情———她從小和奶奶最親,但直到從事氣象觀測工作,奶奶才告訴她,她從未見過的爺爺,正是在出海時遇到颱風才再也沒能回家。如果當年有氣象預報,爺爺或許就不會遭難。

  作為堅守者,沈其艷並不是鐵人。漁村動遷時,她有機會去港區,工作輕鬆,收入還更高。通知書已經寄到家裏,她連信封都沒打開看一眼。盛夏的氣象站熱得讓人無法入睡,她跑到室外吹點海風,一看到漫天繁星就忍不住心潮起伏:“這時候最想家人和女兒。”好在家人理解她、支持她。2010年,熟悉東海島嶼和海況的丈夫費燕軍調到氣象站,成為一名海上氣象裝置維護員。女兒也很爭氣,學習努力,成績優良。而且,奶奶一直對孫女的工作很滿意。

  沈其艷説,如今的洋山港蒸蒸日上,氣象保障水準不斷提高;氣象站也通了水、電和寬頻。過去兩年,觀測儀器逐漸自動化,她再也不用頂著12級大風出門採集數據了。

  親眼見證世界第一大港的崛起,親身參與這樣宏大的工程,這讓沈其艷備感驕傲。她説,自己有時候會夢到80歲的時候,還繼續走在小城子山,繼續像現在一樣,這是一種勇往直前的幸福。

  人物小傳

  沈其艷,1976年出生,中共黨員,上海海洋氣象臺洋山港氣象站站長。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年僅20歲的沈其艷就開始從事氣象觀測工作。20年來,她腳踏實地、埋頭苦幹,先後獲得上海市“三八”紅旗手、上海市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好人好事、全國氣象行業模範職工等榮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