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保護 也須與時俱進

2017-09-20 10:13:19|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剪紙、皮影、年畫傳承人對話動漫界———非遺保護,也須與時俱進

  當傳統非遺擁抱現代動漫,會産生怎樣的火花?近日,“剪紙、皮影、年畫傳承人對話動漫界”活動在上海大隱精舍舉行,近百位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保護專家、代表性傳承人和動漫製作公司的負責人齊聚一堂,探討非遺和動漫跨界融合的可能。與會人士指出,兩者的相互借鑒有基礎,也有必要性,跨界融合正當其時。

  非遺傳承人要一手托著傳統,一手連接未來

  文化部非遺司司長陳通指出,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非遺的保護得到了足夠的重視,但如何讓這些古老技藝融入現代生活,煥發新的生命力,依然是一個大課題。

  陜西華縣皮影雕刻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薛宏權以“皮影戲”為例表示,“皮影戲”是最早的民間藝術之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世世代代的傳承中,人們堅守著最初的技藝。比如,製作一個皮影需要24道工序,最少動3000多刀才可以刻成。然而,技藝保存得再好,也要有懂得欣賞的人。皮影戲正面臨觀眾流失的尷尬境地。如何將傳統皮影和現代人的審美觀念進行結合,把年輕人吸引到皮影舞臺前來,是迫切需要破解的難題。

  “非遺的傳承也需要與時俱進,只有保護,沒有發展是走不遠的。一旦非遺作品成為純正藝術品的時候,它其實是失去了傳統非遺的意義。”陳通説,作為非遺的傳承人,要一手托著傳統,一手連接未來———在原汁原味傳承非遺技藝的基礎上,思考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非遺和動漫跨界融合,是一條可行的路徑。通過動漫這種時髦、貼近青少年的載體,把剪紙、皮影、年畫等元素根植進去,能夠在全國乃至全世界更好地提升非遺的知名度,而動漫也需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和創作靈感,實現新的飛躍。

  事實上,早在上個世紀中葉,以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為代表的國內動畫製作公司就曾將水墨畫、皮影、剪紙、年畫等傳統文化元素和動畫結合,創作了《大鬧天宮》《小蝌蚪找媽媽》《山水情》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動畫片,開拓了世界動畫的中國學派。陳通認為,這幾年,國內動漫發展得很不錯,但從文化的特性和辨識度來説,可能還是比不上20世紀60年代和80年代那兩個高峰期的作品。

  真正讓人記住的,永遠是那些彰顯民族風格的作品

  對此,動漫界人士也深有感觸。浙江中南卡通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周博説,至今給他留下印象最深的一部動畫片是上世紀80年代出品《天書奇譚》。“七八歲的時候看,興奮得不得了,如今我重新打開這個片子,童年那種感覺還在。現當今,各種新電影層出不窮,為什麼一部幾十年前的片子再看的時候,還會那麼激動,除了故事經典之外,便是植入其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王周博直言,在學習西方多年之後,中國的動漫人是時候把目光轉回到自己的文化上來。因為真正讓人記住的動漫作品,永遠是那些彰顯民族風格,與本土傳統遙相呼應,深刻洞察本土議題之作。

  令人欣喜的是,不少動漫公司已經著手與非遺項目展開闔作。比如,喜羊羊劇組邀請湖南皮影非遺保護中心創排皮影劇。上海河馬動畫設計股份有限公司繼推出《桃花源記》《大聖歸來》《小門神》《年獸大作戰》等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動漫作品之後,又將於近期推出20集動畫連續劇《少年孟子》。該劇植入大量非遺元素,包括皮影、木偶等。

  “什麼菜最好吃?數來數去就是媽媽做的菜。任何一個菜都比不過媽媽做的菜好吃,我們童年時期的胃決定了一生的飲食習慣。不敢説青少年時代的藝術欣賞水準決定一個人一生的品味,但動漫作品對青少年的影響是不言而喻,所以特別期望動漫界能夠更好地傳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陳通表示,中國之所以稱之為中國,是以中華文化為重心。傳統文化關係到每一位中華兒女的靈魂皈依,丟棄了民族特色,將找不到回家之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