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上圖:市民的“書房客廳工作室”

2017-09-25 10:13:13|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在數字化全媒體時代打造激揚智慧交流創新共享包容的“知識交流共同體”上圖東館:市民的“書房客廳工作室”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8

上圖東館室內效果圖。 (資料照片) 

  建築總面積約11.5萬平方米,書庫面積約2500平方米——即將在浦東花木地區開工建設的上海圖書館東館,書庫面積僅佔約2%。驚人的比例看似顛覆了圖書館以書為重的傳統定位,但在業內人士看來,恰恰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惑人們的問題:數字化、全媒體時代,大體量的實體圖書館還有存在必要嗎?

  “不僅必要,而且迫切需要。”上海圖書館館長陳超説,新建上圖東館,回應的既是上海圖書館自身發展之需,更是市民和城市之需。新一代實體圖書館從藏書、閱讀的場所,升級為工具和空間的提供,將打造激揚智慧、交流創新、共享包容的“知識交流共同體”,成為市民樂享其中的“書房、客廳、工作室”,培育和提升讀者人文涵養、藝術修養、信息素養、科學精神、創新意識的公共空間和集圖書文獻信息資源、科技創新研發資源、社科智庫研究資源、上海地情研究資源為一體的互聯網時代全媒體複合型圖書館。

  閱讀為核心的複合型文化中心

  圖書館可以做什麼?借閱圖書,可能是大多數人的答案。在我國,圖書館的前身就是藏書樓。20多年前遷至淮海中路館舍時,上海圖書館在國內已屬領先,8.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中,可供讀者直接使用的僅1萬多平方米,佔整個建築約四分之三空間的還是書庫。

  隨著讀者需求的不斷擴大,這幾年,上圖館舍日益捉襟見肘,部分走廊已被改作閱讀空間,但讀者可以直接利用的空間仍不足2萬平方米。2015年,上海圖書館到館人次超過328萬,去年漲至368萬人次,今年截至9月中旬已超220萬人次,全年圖書流通量超過紐約三大公共圖書館系統的總和。囿于20年前的設計局限,現有上圖館舍無法實現目前國際通行的大開間藏借閱一體的閱讀空間,對於研究型館藏的揭示力度與空間也不夠。

  未來的上圖東館毗鄰浦東市民中心,面向世紀公園,擁有地上7層、地下2層,地上高度50米,綠化率達24%,將與周邊上海科技館、東方藝術中心、浦東展覽館、上海博物館東館等共同組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集聚區。整個建築中,位於地下的2500平方米書庫僅作週轉之用。書,就在閱讀空間裏。空間,不局限于閱讀。“這將是一個以閱讀為核心、面向所有人的複合型文化中心,城市的文化地標和閱讀燈塔、讀者的閱讀天堂和精神家園。”陳超這樣展望。

  硬體為基礎的軟體提升和擴展

  在上圖東館,讀者可以實現哪些傳統圖書館難以實現的功能?

  以閱讀人群為劃分,青少年閱讀區、無障礙閱讀區和為年長人群設計的樂齡閱讀區,將分佈在東館一樓和二樓,讓圖書館服務覆蓋全體市民。以閱讀目的為劃分,法律、音樂、藝術、前沿科技、健康生活、表演藝術等都將擁有主題館。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些主題館中,並非只是分類圖書的陳列,更是讀者體驗、實踐特色活動的空間。比如音樂館,會設置錄音棚和演唱、演奏設備,讓讀者親身體驗和實踐音樂活動。不用擔心干擾其他讀者,戴上藍牙耳麥,你演奏或演唱的音樂只有自己可以聽到,當然也可以通過新媒體技術,讓有興趣聆聽的讀者共享。在專家眼中,上圖東館的建設,看似是硬體的提升,本質上是以硬體為基礎的軟體提升和擴展。東館還將在獨立研究空間、研討空間、培訓教室等配備專業館員,為科研、創業、決策人群提供以圖情一體為特色的知識服務,更為廣大市民終身學習服務。

  作為上海圖書館特色館藏,家譜、名人手稿、碑帖、版畫、藏書票、老唱片等都將在東館擁有“一席之地”。位於東館七樓的1000多平方米展覽區將常設館藏精品展,七樓另一大亮點是超過2000平方米的全民閱讀推廣主題區,將向上海所有讀書會開放,舉辦各類閱讀推廣活動,相當於為所有民間讀書會提供了一個眾創空間。上海社聯國際學術中心和上海通志館等兩個“館中館”分別駐紮在六樓和四樓,將搭建信息智慧平臺,形成資源集聚和輻射效應,助力城市智庫建設。未來,不僅上海社科學者擁有了一個交流碰撞智慧的“客廳”,讀者也能與學者走得更近,分享思想的火花。上海地區修志起源早、數量多,上海通志館的設置不僅更有力地推動上海地情資料的研究,也讓市民更了解這座城市的歷史,增強文化自信。

  空間語言塑造世界級城市圖書館

  “一座可閱讀的建築,形似一塊正在精心雕琢的璞玉,坐落于城市森林中;一個連結、聚集人,駐足停留、社交互動的充滿靈感的空間。”通過國際招標,經過三輪評審篩選,丹麥SHL建築事務所以開放、友好、簡約的設計風格,從英國、法國、日本及國內眾多優秀建築設計事務所中脫穎而出,擔任上圖東館建築的主創設計。陳超説,競標團隊不乏隈研吾這樣的建築大師,丹麥團隊勝在其理念與上圖不謀而合。空間作為圖書館建築的核心要素,不僅與建築形態有關,更是圖書館功能和思想的具體表達。在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獲取信息和文化服務的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圖書館的性質從知識保存者轉變為知識創造者;作為免費開放的社交空間,市民信賴、安全的場所,圖書館還將進一步促進不同人群的交流,成為社會的粘合劑。

  通過空間語言的表達,一個以人為本、科學合理、開放靈活、生態環保、互聯互通的未來公共圖書館,呼之欲出。預計于2020年底前建成開放的上圖東館將提供讀者圖書閱覽坐席近6000個、全開架藏書約480萬冊,滿足每年200余場講座、上千場各類學術活動的讀者需求,讀者年接待量可達400萬人次。

  璞玉待鑿,未來可期。“從1958年與上海歷史文獻圖書館、上海科學技術圖書館、上海報刊圖書館合併為新的上海圖書館,到1995年圖書館與情報所合併實現圖情合一、1996年淮海中路新館舍開放,如今,上圖正站在第三次跨越式發展的歷史性起點之上。”陳超説,上圖東館的建設將進一步夯實凸顯上圖作為研究型公共圖書館的定位,也是加快實現世界級城市圖書館願景的戰略性機遇。東館建成後,淮海中路館舍將繼續面向機構和讀者,提供專業化、研究型知識服務,黃浦江兩岸交相輝映的兩大空間,讓知識獲取觸手可及、分享交流更加便利。

  借助閱讀,人們雕琢、塑造自我;借助上圖東館這塊“璞玉”,我們身處的這座城市和所有市民,將塑造更卓越的明天。

  讀者更適合去哪個館區?

  淮海中路館舍空間、功能上的調整將在東館開放後再進行,基本的借閱功能等都會保留,同時更偏重提供專業化、研究型的知識、圖情服務,更好地揭示研究型館藏。我們希望通過不同的功能定位讓讀者很清楚自己應該選擇前往哪個館區。假如讀者想進行大眾化、體驗型的閱讀或主題活動,就去東館;想開展更專業的學習研究,就到淮海中路館。

  東館有哪些“智慧”亮點?

  紙質與數字混合,實體和網絡空間的閱讀方式複合,是東館一大特點。讀者在所有空間都能進行數字閱讀,在所有終端上都能使用上圖購買的所有數據庫。

  上圖東館會很“智慧”,除了自動分揀系統、傳輸系統等提高服務效率外,我們還將引進服務機器人。在東館開工儀式上,大家就能見到這位機器人“館員”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