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10月1日起對外開放
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外觀
作為國內第一家以交響音樂為主題的博物館,由上海地産集團、上海交響樂團及上海音樂學院聯合創建的“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將於十月一號起對外試運營。據了解,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將試運營半年,期間每逢週三、週五開館,運營時間為9:30至16:30,16:00起停止入場。出於對老建築的保護,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將採取微信預約制,需提早7天預約,免費參觀,每日限定50名觀眾。
“音樂寶地” 城市文化與歷史相融合
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位於徐匯區寶慶路3號,與上海交響樂團僅一墻之隔,緊鄰上海音樂學院。上海交響樂團和上海音樂學院作為中國音樂史上具有非凡意義的地標性建築,代表了整個一段交響樂發展的歷史文化記憶。
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建築本身更是具有歷史意義,其前身是目前上海正在逐漸消失的近代花園洋房。據上海地産集團副總裁館韜萍介紹,該建築物始建於1920年代,剛建成時是德國商人的私宅。1930年時被顏料大王周宗良買入,經過其女婿作家徐興業、再到外孫水彩畫家徐元章,2006年經過市場拍賣以後由上海地産集團購得。
上海在近代化的城市發展中,居住建築由傳統江南居民逐步演進為新式住宅建築,新式住宅類型主要分為里弄住宅、獨院式花園住宅和公寓大樓等。而寶慶路3號就是獨院式花園住宅中的典型一例。
“2013年集團正式啟用,最初以上海公益性老建築展示館方案對洋房進行修繕工作,初衷是希望把上海消失的歷史建築通過這樣的載體表現出來。2016年上海交響樂團通過市政府報備,希望徵用寶慶路3號用作交響樂博物館。”館韜萍表示,今年上半年才正式定位為上海交響樂,6月份啟動修繕方案,在洋房原來的結構上增加方便博物館展示的連廊。這樣融合既是對歷史文化的保護,也是城市文化與城市的更新的結合。
“西樂東漸” 記錄交響樂的歷史長河
交響樂“西樂東漸”的歷史長河
據上海交響樂樂團團長周平介紹,整館由三大版塊構成:“樂之河”梳理上海交響音樂發展的歷史長河;“樂之華”著重介紹中國指揮家、作曲家以及交響音樂代表作;“樂之傳”則以通熟易懂的方式向大眾普及交響音樂知識。
交響音樂從西方傳入中國,並在此生根發芽、茁壯繁盛,上海作為中國近現代音樂的發祥地,影響、見證和濃縮了中國交響音樂事業發展的歷史地位,因此上海交響樂團見證了晚清以來西方音樂和文化在中國和上海的巨大變遷。博物館就以西樂東漸以來交響音樂發展為一條主線,並圍繞這一主題布展,介紹近現代交響音樂在中國的發展歷程以及上海交響樂團、上海國立音專在這一過程中的歷史貢獻。在東西方音樂的交融、滲透和共存中走向匯流,中國逐漸發出屬於自己的交響音樂聲音。
朱踐耳先生捐贈的鋼琴
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目前已經擁有300余件具有重要歷史文獻價值的珍貴展品,涵蓋了手稿、樂譜、樂器等。其中不乏中國第一架演奏用的斯坦威鋼琴;國內現存最早的交響音樂演出節目單;梅百器指揮工部局樂隊錄製的《北平衚同》黑膠唱片;蕭友梅、黃自作品手稿;黃貽鈞指揮柏林愛樂樂團使用的指揮棒;陪伴朱踐耳先生60年創作生涯的鋼琴等精品館藏。
“生態流動” 循序漸進傳播古典音樂
“樂之傳”版塊的全息影像館
“希望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能成為上海的一張名片,借此去推動青少年素質教育和市民音樂文化學習。成為多功能的音樂交流場所的同時,承擔起公共音樂教育功能。”周平告訴東方網記者,交響音樂博物館和如今國內現有的“音樂博物館”都側重樂器(如東方樂器博物館、廈門鋼琴博物館)或者中國音樂考古(如中國民族音樂博物館)方面的展示不同,按照國際博物館的辦館趨勢,除了珍貴事物的靜態展示外,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強調了人與音樂的互動交流,通過全息影像技術、多媒體視聽等科技手段,讓參觀者主動走進交響音樂殿堂,在了解音樂知識之餘,感受音樂文化所帶來的樂趣和魅力。
全息影像技術展示人與音樂的互動交流
據了解,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現在是上海市民終身學習文化藝術體驗基地和上海市學生藝術教育實踐基地。今後,博物館還將與上海交響樂團強強聯手,不定期開展講座、演出等多種形式的音樂普及活動,加之上交原有的音樂教育品牌“MAP音樂地圖計劃”,為廣大市民提供一個近距離接觸音樂和歷史的機會,充分發揮博物館提升市民文化素質和城市文化品位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