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祖華:跨界與融合的藝術探索者

2017-09-29 15:19:36|來源:國際在線|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專題-名家訪談列表摘要】翟祖華:跨界與融合的藝術探索者

  翟祖華(1947年—)。供圖 翟祖華

  國際在線上海微網(彭麗):2017年9月24日,國際在線上海微網專訪著名藝術教育家翟祖華。翟祖華1947年生於上海,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市徐悲鴻藝術研究協會理事、原上海第二工業大學人文與藝術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

  翟祖華出身書香門第,從小深受藝術浸染。1967年畢業于上海輕工業高等專科學校。1978年起在母校擔任繪畫基礎教學和專業基礎的教學工作。2002年進入第二工業大學籌建人文與藝術學院,一直從事繪畫和設計專業基礎的教學工作和各類專業學科部分課程,從平面到立體、從理論到實踐,門類繁多。

  翟祖華最大的特點是涉獵廣且每個門類都深入其中,並將各門類融會貫通。翟祖華説:“藝術門類和藝術地域,不是抨擊藝術的理由。所有的藝術和藝術家都是美的,應該各取其長、融會貫通。”

  博厄斯説:“一切藝術風格都是由許多形式因素組成的,而這些形式因素就形成了藝術風格最具體的特色”。翟祖華從專業的設計走向藝術的創作,從存異走向趨同,從跨界走向融合,在自己的藝術道路上不斷進行創造和探索。

【專題-名家訪談列表摘要】翟祖華:跨界與融合的藝術探索者

翟祖華創作的《奧運會之光》(丙烯壁畫)。供圖 翟祖華

  國際在線上海微網:退休前您在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從事教育工作,主教設計專業基礎課程,請問設計這門學科是怎樣的一門藝術?

  翟祖華:這個問題很必要。設計是把一種計劃、規劃、設想通過視覺的形式傳達出來的活動過程。人類通過勞動改造世界,創造文明,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而最基礎、最主要的創造活動是造物。設計便是造物活動進行預先的計劃,可以把任何造物活動的處理理解為設計。

  設計要有變通的思想,要給予足夠的重視。事實上,現代設計與現代繪畫是同樣重要的學科,這種情況在國外非常常見,國外的藝術設計與現代繪畫是關聯的,都受到同樣的重視和尊重,現代繪畫與現代設計互通並相互影響。

  國際在線上海微網:作為專業的藝術教育者,請您談談對藝術教育的看法?

  翟祖華:藝術和藝術設計是最尊重學生個性和創造性的課程。赫伯·裏德認為:藝術教育是通過美術完整人格教育,也就是人所具有的一切潛質都能得到全面和協調的發展。

  藝術教育的綜合目的,其價值體現為:情感、智力、技術和創造。藝術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對形式的感受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通過藝術的創造活動可以培養人的一般創造力。藝術教育對學生創造性的鼓勵、培養,必然會形成一種創造意識,這種意識形成心理定勢,就會讓人對社會産生積極影響。

  為了更好的實現藝術教育,在注重藝術教育綜合目的的基礎上,更要注意目的與過程的關係。對藝術教育的過程要加以分析、研究、設計和選擇。對學生而言,應通過藝術教育讓他們專注于過程,使他們在學習中更加自由,更有信息。

【專題-名家訪談列表摘要】翟祖華:跨界與融合的藝術探索者

翟祖華創作的《京音》(壁毯)。供圖 翟祖華

  國際在線上海微網:有人説藝術教育是“美商”的教育,您如何看待這個觀點?

  翟祖華:丹尼爾•平克曾經在《全新思維》中提到,未來人類的六大競爭力,第一項就是設計感。設計感當仁不讓的排到了故事感、交響力、共情力、娛樂感、意義感這五項的前面。這個設計感,用哲學的話就是美商的指數。

  美商全稱美麗商數,實際上是一個審美問題,是對美學和美感的理解力。美商是建立在美學基礎之上的審美,不只停留在藝術上,通過審美和美商的訓練可以陶冶一個人的心。審美問題是蔡元培先生曾經非常注重的問題,他把審美問題看得很高。80年代初我有幸參加社科院舉辦的“全國高校教師美學研修班”之後對美學就更加關注。美學其實是研究美的哲學,是哲學的一部分。在美學家蔣勳眼中,美學更恰當的翻譯是“感覺學”。

  美商培養與藝術教育相關,不是停留在藝術技巧的傳授,更多是對於藝術和審美潛能的挖掘。德國哲學家康德説過,美是一種無目的的快樂。美商的培養依賴感知,在觀察、認識和體驗的過程中獲得屬於自己的審美感受。這好比一個庫存,需要平常積累很多美的感受。

【專題-名家訪談列表摘要】翟祖華:跨界與融合的藝術探索者

翟祖華創作的《古橋晨曦》(油畫)。供圖 翟祖華

  國際在線上海微網:您創作的版畫、水彩、油畫與眾不同,非常美,具有自己的特色。您覺得與您曾從事設計教育是否有關?設計與繪畫創作之間有什麼樣的關聯?

  翟祖華:毫無疑問,設計教育與繪畫創作有很大的關聯,二者相輔相成。進入大學做老師,我的主要任務是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相長,進而帶動我的創作,許多藝術構想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積累。即是從工作需要出發,對藝術的樣式進行探索,形成對多樣藝術門類的興趣。正如我的藝術創作,其實很大層面上來源於設計教育。我從繪畫教育轉入設計教育,設計基礎又反過來影響我的繪畫創作。

  從傳統繪畫到民間藝術,從東方繪畫到西方現代藝術,我都喜歡,並傾注于學習的熱情。在長期的藝術設計教學過程中,親力親為置身於實踐創作之中。從大型的壁畫創作到方寸之地藏書票設計,從二維的平面裝飾到三維的現代陶藝製作,從傳統水墨到油畫、水彩,多樣藝術融合,有助於形成自己的藝術特色。

【專題-名家訪談列表摘要】翟祖華:跨界與融合的藝術探索者

翟祖華創作的《香山印象》(水彩畫)。供圖 翟祖華

  國際在線上海微網:從設計教學轉向油畫、版畫、水彩等方面的創作,算是小的跨界與融合,您如何看待藝術的跨界?

  翟祖華:説起跨界不得不提到徐悲鴻大師。徐悲鴻的作品美,是因為他深諳東方藝術與西方藝術的精髓,他把東西方藝術很和諧的融合在一起。

  哲學角度講,跨界本身就是融合,就意味著創造。創造就是新的綜合,跨界就是把各種元素重新綜合。現代藝術其實是需要跨界的,現代藝術是多元的,多元不是多種藝術要素或藝術題材的簡單拼接,而是在對多元融會貫通前提下的再創造。

  國際在線上海微網:據悉,您和陳燮君老師今年舉行“生肖文化和家庭文化藝術作品展”,展出了您創作的陶雞作品近50件,並大獲好評。當時怎麼想到創作這個系列?

  翟祖華:早在2014年,我從高校退休,回到自己的陶藝工作室,就開始做一批陶雞。雞作為“生肖文化”,它是人類吉祥的一種符號。之前也零星做過幾隻雞,一隻僅有巴掌大,隨意手捏,然後將胚體中心挖空,再黏上各個部件,我取了個名字叫“初鳴”。從此一發不可收,陶藝蘊含著我兒時的記憶和情感,和著陶土和火,塑造和燒制心中的光明使者。

  為雞造像,其實是塑造心中的意象。我的這個系列,主要通過誇張的手法表現陶雞形態的自信、威武,充滿一種生命的張力。同時,強調頸部直線的向上特徵,表達出一種對光明的追求;又通過這種直線的誇張特徵,力求傳達一種崇高感和靜穆感。為完成這種嘗試,我畫了大量的線描草圖。作了一次形式、內容與結構關係的推敲和探索。它不是簡單的表現,而是研究怎樣用多種藝術樣式去表達,從而使這一單一的題材豐富多彩、趣味盎然。

【專題-名家訪談列表摘要】翟祖華:跨界與融合的藝術探索者

翟祖華創作的《東方大白》(陶藝作品)。供圖 翟祖華

  國際在線上海微網:在您看來,傳承千年的陶藝具有怎樣的文化魅力?

  翟祖華:捏泥制陶是人類童年重要的手工文化,是人類歷史進程中的一個文明的標誌。現在我們重新認識陶藝、體驗陶藝,是重新認識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更是一次探索拓展的實現過程。

  現代陶藝是當代文化的一部分,它與其他現代藝術表現形態相比尚處於青少年時期。然而它已進入一個前所未有、方興未艾的發展期。有人把現代陶藝的興起稱為“泥土的革命”,它不能簡單理解為傳統陶藝的自然延伸,它有著鮮明的現代藝術特徵。

  國際在線上海微網:您的作品總能讓人感受到藝術的巨大張力。希望能聽聽您對於作品張力的看法?

  翟祖華:在美學領域裏,張力是藝術視覺理論的一個借詞。比如我的陶雞,頸部直線是一種向上的張力,如同希臘的雕像,通過向上的張力體現莊重;舞蹈舞動的過程也是一種張力的體現;中國的文字“一”是一種橫向的張力;“米”字是一種有生命的張力;“水”字則是一種體現四面八方的張力。

  如果將畫比作場,張力便是藝術的氣場,是“藝術的達成度”, 是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狀態。藝術作品所傳達的信息可能是一個故事、一副圖景、一場衝突等,總之是某個個案,然而給觀者的生命體驗卻遠超個案,帶來認同、感動、共鳴、玄思。對情感、意象、思想的蘊含,到達一種賁張欲出的程度,讓觀者感受到其中的緊張、興奮、激越、心潮澎湃等情愫,便是張力要表達的現象,同時也是藝術作品感染力和生命力的體現。

【專題-名家訪談列表摘要】翟祖華:跨界與融合的藝術探索者

翟祖華創作的碎片作品。供圖 翟祖華

  國際在線上海微網:您在創作一個碎片系列,怎麼會想到用碎片進行創作?

  翟祖華:碎片是一種不完整,是一種偶發的形態,我通過這個系列,將不完整用新的藝術樣式重新組合,並加入符號元素,使它成為具有藝術表現力的完整個體。

  碎片系列創作上,我同時把祖父的閒章物化,來紀念他,並珍藏這份對前輩的尊重和懷念之情。“造物為心語”、“形態為心聲”。藝術的千變萬化,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即為“意”,以“意”變形為“象”。齊白石先生“似與不似之間”的理論也説出了“意向”的特徵。碎片系列是以不同的材質和表現方法,去表達心中的“意象”形態。

  國際在線上海微網:在您的碎片系列作品中,非常特別的是 “三腳貓”這個落款,據悉“三腳貓”在您這裡有一個有很美麗的出處,能簡單講講嗎?

  翟祖華:“三腳貓”是祖父曾刻過一方閒章。我與祖父感情很深,這枚章我一直珍藏。因為工作需要,形成了我對多樣藝術門類的興趣,而我對藝術樣式的新奇和探索,常使我欲罷不能、沉浸其間、不能自拔。由於對多個藝術門類我都喜歡“插一腳”,進而深入嘗試,故自嘲為“三腳貓”。其實,“三腳貓”只是懷念和寄託,最根本的是我希望通過藝術實踐加深文化的傳承和對美的表達,這也是藝術教育者和創造者的職責所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