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專家助“瓷娃娃”圓學醫之夢

2017-10-10 09:17:46|來源:東方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8年完成四次大手術 上海專家助“瓷娃娃”圓學醫之夢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2

“瓷娃娃”小海8年來在滬接受了四次手術。通訊員圖。

  一年前湖北咸寧媒體廣為報道的奮發圖強高考學子“瓷娃娃”小海,近日在上海公衛中心骨科成功接受人生至關重要的一次矯形大手術,安返老家。

  “陳叔叔是我的恩人,8年來,他給我做了4次手術,幫助我一步步恢復、成為正常人,更重要的是,他給了我一路的信心,所以我選擇了學醫,雖然我身體殘疾但我一定要做一個像陳叔叔一樣的好醫生”。

  今年21歲的小海在出生時就診斷患有先天性成骨發育不全,又稱瓷娃娃病、脆骨症。它是一種由於間充質組織發育不全,膠原形成障礙而造成的先天性遺傳性骨疾病。其特徵為骨質脆弱、輕微的損傷即可引起骨折,嚴重的病人表現為自發性骨折。先天型者在出生時即有多處骨折。骨折大多為青枝型,移位少,疼痛輕,癒合快,依靠骨膜下成骨完成,因而常不被注意而造成畸形連接。長骨及肋骨為好發部位。多次骨折所造成的畸形又進一步減少了骨的長度。

  在小海同學的記憶裏,13歲之前,他大約骨折了近三十次,右上肢一次,其它幾乎都是雙下肢。頻頻骨折而無法站立的童年,他幾乎是趴在母親的背上長大的。由於父母在偏僻的鄉下務農,家庭經濟條件差,每次骨折後只能在附近請鄉間郎中用民間手法接骨。長大後,小海除了坐輪椅,就是躺在病床上。2009年,13歲的他雙下肢股骨、脛腓骨全是彎曲畸形的,為了想要矯正畸形,像正常的孩子一樣能站立、能獨立行走。父母帶著他在四處求醫無門的情形下,來到大上海,最後幸運地找到了小兒骨科專家陳秋主任。這個一開始就對小海説“沒問題”、以後又給了他“一路信心的恩人陳叔叔”收下了他。至2013年,陳秋主任為他先後施行了三次手術:雙股骨及脛骨矯形內固定術、右股骨近端截骨矯形術、左股骨近端截骨矯形術。在幫助瓷娃娃一次次矯正雙下肢畸形、恢復站立功能的同時,更幫助了這個瓷娃娃在從少年走向青年之路上,鍛造出一顆堅強而充滿自信的心。

  去年,自強不息的小海以525分的高考分,考入了湖北中醫藥大學。用他的話來講:做一個像陳叔叔一樣的醫生,可以幫助許多需要幫助的病人。

  今年國慶前,小海入住公衛中心骨科,再次由陳秋主任率團隊完成“骨盆、左股骨截骨,脛腓骨截骨矯形術”。據主刀醫師之一羅濤副主任介紹,這次大手術,用了五個多小時,四位醫生上臺。因為首先要解決他的股骨頭彎曲畸形而導致的左髖脫位,然後要進行骨盆截骨、股骨截骨,以及脛、腓骨截骨,最後進行脛腓骨矯形固定術。“就是把彎曲的脛骨截成三段,再用長長的一根鋼釘穿進骨髓腔,像串糖葫蘆一樣穿住三段脛骨。以後他的脛骨包括腓骨就會長直了。”陳秋主任的解釋裏,信心與遺憾參半。“民間接骨的方法只適用於一般的骨折,成骨不全的孩子用這樣的接骨法,會導致畸形癒合,所以小海剛來上海時,X光顯示的雙下肢股骨、脛腓骨都是彎曲的。雖然這個孩子接受規範治療的時間有點晚,但我們不會放棄,盡全力一步步幫他矯正,讓他也能站起來,能自主生活與工作”。陳秋團隊的每一位醫護都信心滿滿地幫助小海,完成他瓷娃娃生涯中最為關鍵的、也是最後一次的矯形大手術。

  “相信經過二、三個月的恢復,我就會告別輪椅,學習用拐杖走路,而後獨立行走”。行將出院的前一晚,小海在接受採訪時也信心滿滿,並一再致謝8年來給予他們全家信心的陳叔叔。一旁的小海媽媽等不及地補充道:除了陳秋主任,還有羅濤主任、周威力、沙寶學醫生,還有病房裏所有的護士姑娘。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兒子的今天,小海學醫,我們全家支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