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醫院打造三大重量級醫學項目

2017-10-09 09:30:19|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曾經樹立“上海方案”挑戰醫學禁區,始終將敢闖敢試創新求變融入血脈 瑞金醫院打造三大重量級醫學項目

  國慶長假剛一結束,瑞金醫院航空醫療救援隊首批隊員們便踏上了前往捷克布拉格培訓學習的征程。作為首創性重量級醫學項目,瑞金醫院承擔建設“上海航空醫療救援中心基地醫院”,將加快建設申城“空中生命線”,保證公共衛生事件與重症醫療救治的“黃金一小時”。

  從陸地到航空,從上海到長三角乃至全國,這座經歷了百十年歲月洗禮的醫院,依舊煥發著青春與活力。數年前召開的“中國工程科技60年成就座談會”上,權威專家曾總結20世紀新中國對世界醫學的八大貢獻,瑞金醫院獨佔兩項:董方中等成功搶救大面積燒傷病人、王振義等誘導分化治療白血病,均挑戰了前人從未觸及的醫學禁區。如今,除了在航空醫療救援領域的探索,醫院還承擔了“瑞金醫院腫瘤(質子)中心”與“上海國家轉化醫學中心”兩大重量級醫學項目。

  櫛風沐雨百十年,瑞金醫院的血脈裏,一直流淌著未變的血:敢闖敢試、創新求變。

  從“瑞金公式”到“上海方案”

  對於醫者而言,最大的驕傲或許就是將自創的治療方案冠上醫院乃至城市之名,讓技術走出國門、享譽全球。1958年,上鋼三廠的年輕司爐長邱財康被掉落的鋼水嚴重燒傷,全身灼傷面積89.3%、深度灼傷面積23%,從既往醫學文獻與臨床經驗來看,幾乎無生還可能。然而,瑞金醫院多學科團隊經過3個月搶救,打破美國燒傷學科權威“伊文思公式”,創造出適合中國人的“瑞金公式”,讓這名“鋼鐵英雄”奇跡般痊癒,此後又健康生活了55年,堪稱中國乃至世界燒傷救治史上的一大裡程碑。去年,灼傷總面積89%、深度灼傷面積68%的“中國好鄰居”王海濱也在瑞金燒傷科成功接受治療重返社會,“燒傷科醫護人員總有一股不服輸的精神,也不同程度激勵著病痛中的我們。”

  許多年後,邱財康搶救小組護理人員、瑞金醫院終身教授、燒傷護理專家陶祥齡回憶起一同參與救治的主治醫師、後來同樣在燒傷科界大名鼎鼎的楊之駿教授當時説過的話,“外國人能的,我們為啥不能?”

  “我們當然能。”這股信念幾乎紮根于每個瑞金人心底。“瑞金公式”之後,“上海方案”也誕生了。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工程院院士、瑞金醫院終身教授、血液學專家王振義教授團隊用全反式維甲酸誘導分化腫瘤細胞成功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患者,轟動全球醫療界;為提升APL白血病治療成功率,此後由王振義、陳竺、陳賽娟院士領銜的瑞金血液團隊又突破性締造了全反式維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聯合治療APL的“上海方案”,使得這一曾經最為凶險的白血病成為第一個“可以被治愈的白血病”,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這個團隊的研究成果為腫瘤治療提供了全新的理論——誘導分化學説,與以往的手術、化療、放療等腫瘤治療方法不同,誘導分化是通過使腫瘤細胞“改邪歸正”來治療腫瘤,再次創造了“上海奇跡”。

  從學習者到引領者

  “奇跡”的誕生,靠的是勤勉與創新。血液科的醫生至今還記得,上世紀90年代,陳竺、陳賽娟院士為了保證血液檢測品質的穩定性,不惜自己扛著冰塊進實驗室,在一灘灘水漬和汗漬上創建了血液檢測的王國。今年已93歲高齡的王振義院士道出了其中的奧秘,“瑞金的青年們來自於五湖四海,大家有競爭才有創新,而創新的最大動力就是始終思考如何為病人服務。”

  勇擔風險、敢為天下先,一代代瑞金人不斷推陳出新。國內首例心臟二尖瓣分離術、國內首例內分泌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診斷、國內首例肝移植、亞洲首例心臟移植、亞洲首例成人胰島細胞移植、亞洲首例腹腔七器官聯合移植……每一個“首例”背後,都是不斷攀登醫學新高地的最佳演繹。

  1986年,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首屆法文班畢業生鄭民華被瑞金醫院公派至法國斯特拉斯堡學習,成為了首個學會並運用腹腔鏡技術的中國醫生,他無懼重重阻力與訾議,向全國推廣這一全新技術,使得外科微創化成為如今外科學界的共識。30年後,現任胃腸外科、上海市微創外科臨床醫學中心主任的鄭民華在瑞金醫院進行了全球首臺3D 腹腔鏡手術的VR直播,手術室外,百餘名全國各地的醫學研修生們通過網絡觀摩其為一名82歲的女性患者實施3D腹腔鏡右半結腸癌根治術。從最原始的“筷子技術”到引入更多先進輔助設備,手術器械、手術方式改進了,手術理念也隨之轉變。

  2010年,瑞金普外科主任彭承宏完成了院內首臺達芬奇機器人保留脾臟的胰體尾切除術,至今年2月,他已完成了1000例機器人胰腺手術。僅僅7年,他的胰腺疾病機器人手術量位居全球第二,並創造了多個全球首例,瑞金醫院胰腺中心也成為了全球機器人胰腺手術培訓中心。

  從學習者到推廣者,再到引領者,瑞金人似乎有著永遠不會枯竭的熱情。他們紮根于手術室、實驗室與診室內,奏響了一曲曲探索生命極限的樂章。

  從患者需求到三大“利器”

  “歷史上,瑞金醫院的重要科研突破無一不與國家發展緊密相關,無一不是解決臨床重大實際問題的。”近些年,在對接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浪潮中,醫院的新成果更是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在嘉定新城,國內首個自主研發的腫瘤(質子)項目——瑞金醫院腫瘤(質子)中心預計明年開展臨床調試。數據顯示,迄今全球共有12.5萬人接受過質子重離子治療,然而這項尖端技術長期以來依靠進口裝置,治療成本高昂。因此,為儘快讓更多患者受益,質子治療裝置的國産化研發勢在必行。

  “患者的需求一直是我們創新的根本導向。”因此,瑞金人在瞄準諸如腫瘤等威脅大眾健康的各類慢性病與疑難病同時,更將醫學帶到更廣闊的天地。在上海這座特大型國際化都市,道路交通擁擠現象日益嚴重,通過地面救護車轉運傷病員的劣勢也顯得更加突出,開闢“空中生命線”迫在眉睫。未來3年內,傷病員現場急救—空中ICU—基地醫院救治為一體的航空醫療救援體系將在瑞金醫院先行先試,一支專業的航空醫療救援隊伍也將投入工作,為上海遠郊乃至長三角地區居民的健康再添一道“護身符”。

  從國家到上海,近年來對轉化醫學的重視前所未有。瑞金人也敏銳地將目光投向了這一領域:如何將我們眾多的研究成果轉化為造福百姓的臨床應用?“十二五”期間,我國佈局了5個國家級轉化醫學中心,稱為“1+4”項目,其中“1”是綜合性轉化醫學中心,即落戶瑞金醫院,另外4個為專科轉化醫學中心。一座設置研究病床300張、建築面積達5.4萬平方米的轉化醫學臨床研究大樓正式投入使用後,將為臨床難題的攻關提供有力保障。

  這一次,依舊沒有經驗可循。通過對國內外的廣泛調研,醫院確認將聚焦腫瘤、心腦血管疾病與代謝性疾病等3大類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又同時是院內“拳頭學科”的領域,佈局建設標準化臨床生物樣本庫、臨床資源深度分析與挖掘平臺、診斷試劑與儀器開發平臺、分子病理與影像技術研究平臺及研究型病房等技術平臺。瑞金醫院院長瞿介明説,建設國際一流的系統性、規模化、集成化、開放共享的國家級轉化醫學公共技術平臺,希望能有更多新防治方法、新藥物與新診斷試劑冒頭,並能形成可複製推廣“産學研”的創新發展模式,同時培養臨床科研複合型人才,為創新型國家建設與上海科創中心建設補齊短板,讓更多醫學科技創新造福千家萬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