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與滬醫院建心梗信息化救治平臺

2017-10-16 09:36:46|來源:東方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諾獎得主與滬醫院籌諾獎工作室 建心肌梗死信息化救治平臺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諾獎工作室籌建儀式10月14日在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舉行。2006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GeorgeSmoot教授將與市十醫院心臟中心主任徐亞偉教授,共同聚焦可穿戴設備與人工智能技術的臨床應用,攜手打造急性心肌梗死信息化救治平臺。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在近20年內經歷了翻天覆地的發展,從最初的藥物治療到目前急診冠脈支架的廣泛應用,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已大大降低。然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從出現症狀到開通血管的平均時間仍高達4小時。在這4小時的時間內,心肌細胞在逐漸死亡。因而縮短急性心梗的救治時間,成為了目前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中的關鍵問題。在這4小時的時間內,患者從進入醫院到血管開通的時間在目前不斷優化的醫療條件下已縮短至90分鐘以內,救護車的轉運時間也可控制在30分鐘以內。

  然而患者從出現症狀至呼救的時間則通常長達2小時,並且這一時間耽擱在近10年從未縮短!導致這一問題的關鍵因素就是患者常常沒有意識到自己胸痛症狀的嚴重性,而且老人、糖尿病病人的胸痛往往不明顯,但這些人卻恰恰是心肌梗死高發人群。在信息時代,隨著可穿戴設備的應用和人工智能的發展,縮短患者呼救時間成為了可能。

  Smoot教授是國際著名物理學家,于2006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長期致力於可穿戴監測設備在天體物理學研究中的應用,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近些年,隨著物聯網及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Smoot教授逐漸接觸到了可穿戴設備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並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心臟中心在近10年的時間內,一直致力於急性心肌梗死的優化診療方案的探索和創新。並在國際上首次研發出了應用於心血管介入治療的移動PACS系統,該系統可在移動設備上隨時隨地調閱患者正在進行或既往的血管造影動態圖像,從而指導急性心梗患者的救治。通過該系統的使用,十院心肌梗死救治的死亡率僅1.32%,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為了進一步優化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體系,十院心臟中心徐亞偉團隊希望可研發基於人工智能的心電預警可穿戴設備,從而在急性心梗發生的早期給予患者及時的預警,縮短患者呼救時間。這與Smoot教授的想法一拍即合,通過徐亞偉教授在國家級物聯網大會的發言,Smoot教授知曉了上海十院的工作,並迫切希望雙方可以在該領域進行合作。此次,Smoot教授親臨上海,希望和上海十院徐亞偉團隊籌建諾獎工作室,共同推動可穿戴設備的自動預警項目在急性心肌梗死領域的應用,為廣大冠心病患者帶來福音。

  本次會議上,Smoot教授作了關於《可穿戴技術在健康管理中的應用前景》的主題演講。他表示可穿戴設備在未來將會在人類健康管理中發揮巨大的作用,甚至可以通過植入體內的可穿戴設備實現人體健康的長程管理。此外,Smoot教授更表示如果能將可穿戴設備與人工智能相結合,可以讓人們對自己的身體更加了解,真正做到疾病的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他認為,通過可穿戴設備人工智能的普及,人類壽命可能再增加10年。

  Smoot教授表示,可穿戴設備在未來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也必將改變人類的生活。在醫療健康領域,可穿戴設備可實現長期的健康管理、疾病的診斷、治療的建議等等。本次基於急性心肌梗死的自動預警將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將可穿戴設備與人工智能相結合,相信可以大大縮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時間,他對未來與十院心臟中心的合作充滿信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