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館讓上海這座城市充滿幸福感

2017-10-19 11:08:22|來源:解放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砥礪奮進的五年】5年來累計辦展2024項,美術館讓這座城市充滿幸福感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如今,業餘時間走進美術館觀展、參加各類活動,已經成為不少市民的生活方式。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從10月17日召開的上海市美術館建設推進工作會議上獲悉,十八大以來,本市美術館數量從34家上升到78家,增加了130%。上海的美術館事業進入跨越式發展時期,已成為承載城市精神的文化陣地,為上海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審美素養的觀眾。

  市民觀展最愛選週六

  上海市民最喜歡看展覽的是星期幾?通過做大數據分析,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館長甘智漪得到了這樣有趣的答案——星期六。其次是星期天,再次之是星期五。“看來,週六是大家心情最好的時候,那一天我常常在展廳裏,看到精心打扮的觀眾來欣賞藝術作品,他們也成為美術館裏一道養眼的風景。上海這座城市讓我們感到幸福。”

  據統計,2012年以來,本市累計舉辦展覽2024項,超過2230萬觀眾走進美術館,僅2016年就吸引了超過500萬觀眾,較2011年翻了三倍多。今年前三季度,本市美術館共舉辦展覽483項,教育活動1588場,觀眾達352萬。

  展覽品質是美術館的生命線。2012年以來,本市美術館的145個項目參與文化部組織的各類活動,56項入圍、35項獲得優秀。四年來,4個項目獲得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總額達340萬元。在文化部2016年度全國美術館優秀評選中,上海的美術館取得了優秀成績。中華藝術宮的《西學·西行——早期吳作人》、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第十一屆上海雙年展》被評為優秀展覽項目。龍美術館(浦東館)的“體驗紅色經典”愛國主義教育項目被評為優秀公共教育項目。在文化部“2016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活動中,中華藝術宮的《現實的光芒——中國畫現代人物畫研究展》被評為優秀展覽。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吳作人在上世紀40年代兩次西行,超越了他從西方習得的純熟的油畫技巧和造型風格。圖為觀眾在欣賞其作品《祭青海》。

  在剛結束的國慶長假期間,全市共舉辦展覽69項,教育活動212場,參觀人次20.8萬。這些不斷攀升的數字表明,上海的公共藝術空間不斷拓展,城市文化氛圍愈加濃烈,藝術生態日益活躍,上海逐漸成為全國美術館事業發展的城市樣本。

  拓寬美術館服務邊界

  如今,上海的美術館已成為文化強市戰略的重要陣地,在深入挖掘藏品價值和海派美術資源,成為城市精神的展示窗口的同時,美術館也在積極發展公共教育功能中,不斷拓寬美術館的服務邊界。

  在美術館裏上美術課,已經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事情。在前不久徐匯藝術館的“大漆司器——源於生活的漆器藝術展”上,徐匯藝術館邀請了上海市徐匯區光啟小學、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學等五所學校的學生,分別來到美術場館內開設了5堂漆藝課程。孩子們在美術館的展覽氛圍中認識漆器在中國的歷史淵源和技藝流變,跟著手工藝人和大師體驗漆器製作、學習匠人精神、感受傳統工藝的無窮魅力。徐匯藝術館館長唐浩透露,2018年的“美術館裏上美術課”活動將結合敦煌樂舞展,以一帶一路和非遺為切入點,邀請更多的學校走進美術館開課。

  去中華藝術宮如果只是觀看展覽,也許已經不夠時髦,看演出、聽講座、看電影、賞音樂會已經是這座融多元藝術教育形式于一身的“藝術服務綜合體”新的打開方式。在固定開展“上海美術大課堂”藝術普及講座的基礎上,中華藝術宮推出“藝文會”“四季品劇”等跨界高端講座系列。中華藝術宮教育部副主任朱剛還記得在去年的一場藝文會中,中華藝術宮請來了作家梁文道,走廊、地上都坐滿了觀眾,這在活動中是常見現象。前來講座的不乏各藝術門類的名家大師,他們的演講深入淺出,也為觀眾提供了一個觀察文化本質的途徑。“我們希望立足美術,放眼文化教育,不只是關注美術的基礎知識和美術欣賞傳播,更多是關注背後文化信息的傳播,也帶給觀眾文化的提升。”

  活化館藏實現文化惠民

  上海的78家美術館中,民營美術館佔到四分之三,上海也是民營美術館體系最完備,數量最多的城市。這些美術館在數量和門類上都極大地豐富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空間佈局上覆蓋中心城區和部分遠郊地區。從觀眾定位看,既有立足中國面向世界的中華藝術宮、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也有主要服務本地居民的區級美術館,還有以遊客為參觀主體的景區美術館。無論什麼時間來上海,都可以在美術館找到喜愛的展覽和活動。

  然而,要讓市民有更多獲得感,必須做好館藏品的活化和利用。目前,本市美術館超額24%完成文化部藏品普查工作第一階段工作任務,並以此為契機,以文化部的展出季項目為基礎,率先在國內推出藏品固定陳列區,如中華藝術宮《海上生明月——中國近現代美術之源》、劉海粟美術館《“再寫劉海粟”藝術大展》、朱屺瞻藝術館《朱屺瞻書畫精品展》等。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觀眾欣賞《再寫劉海粟》藝術大展

  前不久在多倫現代美術館開幕的《楊可揚版畫展》則是“1+16美術館資源合作機制”的産物。“1”是指以中華藝術宮為核心的市級美術機構資源;“16”是16個區縣的各級各類藝術場館,以及民營美術館。這一機制的建立,逐步形成了市區聯動、協同發展的工作格局。《楊可揚版畫展》展出的100余幅楊可揚版畫作品來自中華藝術宮的館藏,但楊可揚的藝術生成于魯迅所提倡的新興版畫運動,他的文藝觀和藝術實踐都深受魯迅這位“旗手”的影響。多倫現代美術館所在的多倫路,是魯迅曾經居住和活動過的地方,所以,在這裡展出楊可揚的作品,也融匯了美術館所在區域的文化和歷史。通過“1+16”讓藏品“動”起來,打破了自身館藏資源局限和束縛,也在館際資源的梳理與配送中實現文化惠民目標。

  在上海的美術館展廳裏,經常會遇到外地趕來的觀眾,他們乘坐當天的交通工具往返,只為來這裡看一眼自己心儀的作品,和喜歡的藝術家説上幾句話。這些大大小小的美術館,讓這座城市充滿幸福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