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堅定文化自信 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2017-10-23 09:22:51|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堅定文化自信,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上海代表一致表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印海蓉代表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趙衛星代表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

虞麗娟代表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

童小華代表 本版照片均劉歆攝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連日來,文化自信,成為上海代表口中的“高頻詞”之一。大家表示,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代表們高度贊同十九大報告中的論述:必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

  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代表們一致認為,要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要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要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虞麗娟代表提到,報告提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在報告末尾,總書記深切寄語青年、寄語未來。她説,上海的校園德育工作有幾個點已在全國推廣。第一個是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工作,特別是中小學學科德育工作堅持了十年多;第二是一般高校為領頭羊,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網絡平臺,這項工作預計今年將實現全國各省區市全覆蓋,上海主要提供技術支撐力量;第三,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已有多年,所有課程都走向育人功能,上海去年開始探索從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所有教師都負起思政教育的責任,這項改革也將進一步推廣。

  印海蓉代表提到,要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她認為,媒體要堅持創新不動搖,以多樣化手段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

  “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報告中的論述在代表間引發共鳴。大家一致認為,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堅持全民行動、幹部帶頭,從家庭做起,從娃娃抓起。

  趙衛星代表介紹,金山區不僅擁有楓涇、張堰兩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也是“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在城鎮化進程中,金山區不斷挖掘既有地域特色,又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文脈項目,培育形成了金山農民畫、金山故事、田山歌、花燈、腰鼓、蓮湘、民樂等一批特色文化品牌。同時,在各村建設村史館、文化禮堂、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習展示展覽館等,將非物質文化遺産、藝術院團、民間文藝社團、群眾文藝創作、民間文化技藝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資源數字化,從保護、創作、提升、融合發展等方面促進鄉村文脈的良性傳承。文脈傳承很好地滋養了當下,成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力支撐。比如金山農民畫,已經成為展示傳統文化習俗、傳播文明公益風尚、展現鄰裡親情的好載體,先後赴33個國家和地區展出交流。

  楊榮代表指出,下一代的文化自信道路需要我們這一代人去鋪就墊實。基礎教育階段,是人生最容易被影響的階段。學校、家庭、社會要特別重視給孩子注入中華民族的基因。這個基因,就是文化,就是我們民族的精氣神。少了這個基因,孩子就會成為沒有根基的人。

  這次赴京參會,楊榮帶來了一本畫冊,集納了上海市實驗小學歷屆學生二十年來以“小龍人”為主題的繪畫尋根之旅。她説,學校還有一項傳統節日特色實踐活動堅持了十多年。中國傳統節日包含著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要發掘傳統節日背後的深刻文化內涵,揭示其人文特點,這項特色實踐活動得到了家長和孩子的熱烈歡迎。

  推出更多好作品,感染感動更多觀眾

  報告提出,要“繁榮文藝創作,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相統一,加強現實題材創作,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對此,谷好好代表感觸很深:“文化自信是一個很立體的概念。就文藝工作者而言,首先要對自己的職業有熱愛,更有尊重。”

  上世紀九十年代,受到外來文化衝擊,傳統戲曲陷入發展低谷。上海戲曲學校有一個劇場,每逢戲曲演出,觀眾寥寥無幾,但到週末舉辦舞會時,則人頭攢動。那個時候,社會上還有人建議,崑曲要進博物館,一些年輕戲曲工作者一度懷疑“是否選錯了行當”,內心更多的是不甘心、不服氣。

  伴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穩步發展,社會越來越尊重、追求傳統文化的回歸,“我們趕上了好時代,該是我們文藝工作者擼起袖子加油幹的時候了。”

  經歷了行業的起伏,谷好好説,廣大文藝工作者特別珍惜、感恩今天的好時光。現在,崑曲觀眾中40歲以下人群已佔80%;一場崑曲演出的票房收入抵得上過去三五年票房的總和。今年9月,她隨團去希臘展演崑曲劇目,晚上9點的演出,外國觀眾7點鐘就開始在門口排長隊———他們眼裏,中國戲曲“從頭到尾都是寶”。“他們對戲曲的尊敬驚艷到了我們。”谷好好説,作為一名戲曲工作者、一名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傳播者,要推出更多好作品,將幾代老藝術家積攢下來的“德藝雙馨”保持好,提振精氣神,感染感動更多觀眾。

  她説,以“京昆越滬淮”為代表的中國戲曲,不僅要在國內復興,更要抓住機會,走向國際舞台中心,帶著中國文化、中國自信講好中國故事,“舉旗幟揚精神,絕不辜負這個好時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