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自然 從了解本土資源做起

2017-10-24 14:08:45|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正在舉行的第三屆上海國際自然保護周上,專家認為———再造自然,從了解本土資源做起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1

遵循多層次、多結構的生態理念,崇明的濕地保護嘗到了甜頭,眾多鳥類齊聚於此。圖為俯瞰崇明東平國家森林公園。本報記者趙立榮攝

  怎樣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新型都市?上海是眾多為此努力的城市中的一員。20多年前,上海的森林覆蓋率還只有3%,但截至去年年底,這一比例已經達到15.56%。綠色的曲線還將一路上揚,街心花園、郊野公園、陽臺綠化……預計到2020年,上海的森林覆蓋率將達到18%,人均公園綠地凈增1平方米以上。

  第三屆上海國際自然保護周正在舉行,面對“城市中再造自然”這一人們共同面對的話題,來自中國、加拿大、英國、美國等國家的20余位專家給出了他們各自的實踐與答案,其中,從了解和保護身邊的自然資源做起,成了許多專家的共識。

  建立本土生態網絡

  3.4萬公頃綠地面積、46萬公頃濕地面積、179萬畝林地面積,這是上海去年定格的綠色數字。過去10年,上海綠地植被面積增加了10倍,然而鳥類的生物多樣性只增加了一倍,與綠地增加面積不成比例。

  這是為何?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鳥類生態學家王天厚指出,“想要提高生物多樣性,不能僅靠種植單一品種的植物,而應該以灌木、喬木和地表植被混合式的方式種植。”王天厚説。遵循這一多層次、多結構的生態理念,崇明的濕地保護嘗到了甜頭,原本在上海市均勻分佈的鳥類都來到了崇明,目前在這片區域已經能看到90%的上海鳥類。

  如何搭建這一立體化的生態模式,植物專家最有發言權。國際植物園保護聯盟秘書長保爾·史密斯説,在英國,植物學專家對當地政府的環保決策起到了重要作用。“植物園有一個非常完善的專家團隊,能夠評估各種植物對於自然環境的影響,他們會告訴政府採取什麼樣的種植策略,在城市規劃當中要注意什麼樣的影響等。”

  讓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我們居住的城市能夠回歸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候嗎?海洋生態學家、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主任安迪·康沃爾回答:可以。短短14年,他生活的香港從森林覆蓋面積很少到人們熱衷於到郊野公園觀鳥,小動物“大搖大擺”從人們身邊走過。

  五年前,桑迪颶風席捲美國,讓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高級保護生態專家埃裏克·桑德森意識到,以過時的城市規劃理念建設的城市,已經沒有辦法抵禦自然災害。為重建紐約市的自然基礎,他們提出五大目標:第一就是為各個物種修復他們的棲息地;第二是恢復海濱城市地域氣候變化的彈性;第三是關注城市空氣與水源的品質;第四是建立相容性城市;第五是讓城市有啟迪性。他認為這一目標也能為上海帶來某種啟發。

  “人們無法再忍受在遠離自然的鋼筋水泥中生活。”這是埃裏克觀察到的21世紀城市的發展趨勢,安迪同樣也表達了這種看法,他認為人們已經從追求高物質的生活轉向追求高品質的生活,能否有一個良好的自然環境,是決定未來城市是否有活力的重要因素。

  每個人從自己身邊做起

  在上海街頭一項關於“你認為需要保護的動物”的詢問中,許多人給出的答案是金絲猴、大熊貓,而當問到你會怎樣保護野生動物時,許多人也認為把零花錢捐出來就算完成了保護。英國倫敦邱園園長理查德·德維爾提出,提高市民在自然都市中的參與度,首先要讓他們認識、了解、喜愛身邊的自然資源。

  理查德·德維爾説,英國孩子16歲開始接觸生物學,除了在課堂上學習知識,直接到動物園、植物園裏上課也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他認為,對孩子來説,認識第一手資料是非常重要的,“他們需要知道什麼和他們在一起生活。”

  英格蘭植物協會給當地政府提出了一系列英格蘭本土的植物種植名單,鼓勵當地居民在家中花園裏種植,而不只是關注蒐集或者種植一些珍稀植物;美國植物園曾經和學校共同推出邁阿密蘭花種植計劃,最終他們一共在邁阿密街頭種植了數百萬株蘭花。這些適合本土種植的花草,吸引了大量蜜蜂授粉,豐富了當地的生態層次。

  為了讓人們關注身邊的動植物,上海自然保護周推出“隨手拍”“我的自然筆記”“上海閒話講自然”等活動,旨在喚起人們對本土自然資源的關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