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寧:街道黨建聯建共建志願資源共享

2017-10-24 09:36:22|來源:解放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今年4月,上海首個風貌區聯合黨支部“愚園路歷史風貌街區聯合黨支部”由江蘇路街道牽頭正式成立,集結了中石化華東分公司、舜元集團、弘基集團、軌交江蘇路站、上海寬緊帶廠等企業黨組織,以及長寧區教育學院、區少年宮、江蘇路街道福世居民區、岐山居民區、愚三居民區等住區單位和居民區黨組織。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早上7時30分不到,90後白領徐超就早早來到愚園路安西路路口,穿上志願者綠馬甲,揮舞起亮黃色的志願者引導旗,開始了長達一個小時的交通安全志願者服務。在他對面的街角,家住姚家角居民區的王秀英阿姨剛換上橙色的志願者馬甲,就忙不迭拉住了一位正想亂穿馬路的小年輕,並笑瞇瞇地勸對方,“稍微等一等,馬上就紅燈了。”

  徐超任職的長寧區人才服務中心是長寧區江蘇路街道的駐區單位,王秀芬居住的姚家角社區則屬於長寧區華陽街道。居民、白領擔任交通安全志願者並不鮮見,但兩個不同街道的志願者同時出現在同一路口“站崗”,只是純屬巧合?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近日,江蘇路街道的愚三、福世居兩個居民區黨總支和華陽路街道姚家角居民區黨總支正式簽署了黨建聯建共建協議書,標誌著三個地處同一條馬路愚園路上的居民區,正式從“老鄰居”變成了“自家人”。而在愚園路安西路、長寧路定西路兩個繁忙的交通路口設立“江蘇、華陽交通文明示範崗”,正是這個“新家庭”探索志願者資源共享機制的第一步。

  心有餘而力不足

  “我們這裡有兩個‘多’、兩個‘老’,學校多、車輛多,房子老、居民老。”

  今年51歲的朱衛紅在江蘇路街道愚三居民區擔任了十年黨總支書記,而她自己則在愚園路上居住了20多年。她告訴記者,由於居民區周邊分佈著愚園路第一小學、愚園路第一幼兒園等學校,每天清晨和下午的高峰時段,愚園路和周邊道路的車流都會明顯上升。此外,從居民區向北跨過寬闊的長寧路就是中山公園,“每天早上過馬路去公園晨練的老人不要太多哦,交通安全就尤其重要。”

  朱衛紅告訴記者,愚三居民區內近90%的建築都是優秀歷史建築,其中大部分住宅的房齡都在70年以上。而居住在這些老房裏的4000多位居民中,60歲以上老人超過了1/3。“原先每個街道的居民區都各自派志願者上崗,但經常是這個路口有人、下個路口沒人,大家沒商量好,執勤效果反而打折扣。”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愚三居民區興安小區內景,該小區內建築多為上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建造。

  單個居民區的志願者力量不足也是一大原因。姚家角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李家妹告訴記者,社區裏4000多名常住人口中,老年人同樣佔到1/3,“年紀大的居民想參加志願者服務,但常常心有餘而力不足,尤其是交通引導這種‘體力活’,每天輪班肯定吃不消。”李家妹説。

  “分享我的鐘錶師傅給你”

  “力不足”的問題最近得到了緩解。

  今年4月,上海首個風貌區聯合黨支部“愚園路歷史風貌街區聯合黨支部”由江蘇路街道牽頭正式成立,集結了中石化華東分公司、舜元集團、弘基集團、軌交江蘇路站、上海寬緊帶廠等企業黨組織,以及長寧區教育學院、區少年宮、江蘇路街道福世居民區、岐山居民區、愚三居民區等住區單位和居民區黨組織。

  但愚園路長寧段內不僅有江蘇路街道,還有華陽街道,尤其是愚園路靠近定西路的華陽姚家角居民區,一直與“隔壁鄰居”愚三、福世兩個居民區常有往來。因此,在日前舉行的風貌區聯合黨支部第二次支部會議上,姚家角正式與兩位“鄰居”共建,同時也成為了風貌區聯合黨支部的一員。

  “老居民區之間肯定不是相互孤立的,尤其大家還在一條馬路上。”李家妹告訴記者,共建機制建立後,三個老居民區首先就將共享志願者資源。“一個路口四個角,幾個居民區的志願者共同分擔,一下子省力不少。”

  記者了解到,溝通機制建立後,三個居民區還將定期開展“3•5學雷鋒,月月有行動”的社區服務活動,分享各自居民區的能工巧匠,尤其為老年居民提供家電維修、理髮等服務。“我們這裡有位65歲的修錶匠叫張揚聚,手藝不比中央商場裏的老師傅差,對面華陽的居民經常慕名而來,現在老張的手藝可以正式向更多居民推廣了。”朱衛紅説。

  從“時間停滯”到“馬達啟動”

  朱衛紅在愚三居民區工作了10年,李家妹則在姚家角擔任了整整20年的居民區書記。在她們看來,過去5年中,自己工作的街區幾乎每年都有“肉眼可見”的明顯變化。

  “硬體有了基本改善,居民人人都願意當志願者,駐區單位越來越多樣,很多新商鋪進駐愚園路,會主動來居民區報到。”有駐區單位的黨支部書記退休後,第一件事情就是讓新上任的書記與朱衛紅接頭,把單位和居民區共建的服務機制傳承下去。在朱衛紅看來,“流水的書記鐵打的機制”,是居民區與駐區單位融洽相處、互幫互助的基石。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

愚三居民區興安小區內景,該小區內建築多為上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建造。

  2014年起,擁有百年曆史的愚園路開啟了新一輪城市更新,買手店、調香店、分子冰激淩等五花八門的新業態取代了老式的五金店、油條攤,隨之而來新租客和越來越多的外籍居民則讓居民區書記們發覺,原本令人感到“時間停滯”的老街區,仿佛重新啟動了“馬達”,居民區治理也迎來了新挑戰。

  “老樓條件限制,一樓新來的店舖必須和樓上的居民公用水錶,這下矛盾就來了,居委會第一時間要去調解。”“樓上居民家漏水,把樓下店舖的天花板打濕了影響營業,我們也要趕緊就位,想辦法解決。”朱衛紅説,駐區單位也是居民區的一員,如今因一條愚園路串聯起了兩個街道和多個居民區、企業、園區、沿街商鋪,“大家都是唇齒相依的夥伴,愚園路在變,我們的工作方式也應該改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