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連臺本戲《七俠五義》將重現滬上

2017-10-25 11:23:43|來源:解放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60年前,這齣戲在上海連演半年,下月它又回來了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8

  1957年,上海京劇院創排海派連臺本戲《七俠五義》風靡上海,連演整整半年,幾乎場場爆滿。60年後的今天,暌違舞臺幾十年的連臺本戲《七俠五義》(頭本)將重現滬上。11月11日、12日,海派連臺本戲《七俠五義》(頭本)將在天蟾逸夫舞臺上演。

  京劇《七俠五義》改編自長篇古典小説《三俠五義》,重新編排摘選小説經典段落,在延續原著俠義精神的同時,以豐富的京劇藝術手段去描繪形形色色的人物、環環相扣的情節,成為上海京劇院經典保留劇目。1980年京劇《七俠五義》重新上演,編縮為兩本,也備受歡迎。本次演出在以往版本基礎上再次進行精煉和改編,保持海派連臺本戲重視舞臺綜合性的特點,生旦凈醜行當齊全,唱做武打並重。

  導演陳金山介紹,此次上演的《七俠五義》(頭本)是一齣情節跌宕起伏的經典大戲,該劇人物眾多,白玉堂、展昭、盧方、蔣平、包拯等耳熟能詳的人物輪番登場,這些角色機智勇敢、懲惡揚善,令全劇成為一部弘揚正能量的戲。武生、武醜、武旦等均有豐富精彩的武戲部分。劇中還有一段海派風格鮮明的“連彈”,由盧方、展昭、白玉堂、柳青、蔣平、徐慶、丁月娥七人輪流演唱,生動表現白玉堂誓要與展昭一決高下,眾人紛紛勸解的情形。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9

導演陳金山。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0

傅希如飾演白玉堂。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1

何澍飾演盧芳。

  劇本整理馮鋼介紹,本次上演的版本在原劇本的基礎上做了一系列提煉、梳理的工作,刪減了一些瑣碎的場次和重復的敘述性情節,使演出更緊湊明快,人物行為脈絡更清晰鮮明。演出時長也從原劇本的三個半小時縮至二小時四十五分鐘。機關布景運用也是海派京劇的特色之一,此次《七俠五義》(頭本)採用了全新製作機關布景,仿佛演員們真的具有“特殊本領”,把劇本中驚心動魄的場面,有聲有色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2

劇本整理馮鋼。

  海派連臺本戲《七俠五義》誕生之初,南北觀眾存在較明顯差異。北京講究聽戲,上海講究看戲,因而海派京劇非常強調表演,在人物扮相、服飾甚至行當上都有較明顯的南北差異。這次《七俠五義》中的包拯一角就有典型的南派特色。一般京劇舞臺上的包拯戴黑色相貂、勾臉、花臉應工,而《七俠五義》中的包拯卻戴花相貂,臉上半搓半勾,以麒派老生應工,不僅有麒派風格的唱段,還有較為繁重的身段動作。11月5日,《七俠五義》(頭本)將在上海天蟾逸夫舞臺開展導賞會,主創、主演代表將與觀眾們見面,詳細介紹劇目看點和藝術特色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