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不少資産規模“狂奔”的地方銀行,近年來都面臨著資本充足率快速下滑的問題。近日,瀘州商業銀行(以下簡稱“瀘州銀行”)召開2017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審議通過關於發行H股股票並在香港上市的系列議案,成為又一家公佈上市意圖的地方銀行。業內人士認為,在今年金融去杠桿、MPA考核從嚴等方面壓力下,地方銀行對資本渴求更為強烈,上市無疑是一條重要的融資渠道。不過,業務過於集中、股權結構分散等也會令地方銀行的上市進程蒙塵。
審批放緩不減銀行熱情
2016年,在A股和H股上市的銀行數量由一年前的24家增長至37家,被譽為“銀行上市年”,且因為打破A股九年無銀行上市的冰凍期,極大地提振了銀行的上市熱情。
儘管這波熱潮在2017年並沒有持續,年內叩開資本市場大門的銀行數量從13家銳減至3家,但銀行籌劃上市的步伐並未放緩。年初至今,已有至少10家銀行通過股東大會決議、輔導備案登記等方式,正式公佈上市意圖,地方銀行上市大軍擴張至近50家。
各家銀行的上市推進速度有快有慢。例如擬在A股上市的銀行中,江蘇大豐農商行、杭州農商行等在當地證監局完成了輔導備案登記;H股方面,九江銀行在8月底獲江西銀監局批准赴港上市,甘肅銀行于9月中旬在港交所遞交招股書。
進入10月,地方銀行IPO“後備軍”還在擴容。最新公開上市計劃的瀘州銀行,是繼成都銀行之後,四川省第二家披露IPO意願的銀行。截至2016年末,瀘州銀行總資産較年初增長68.69%至530.93億元;當年營業收入13.22億元,同比增長41.51%;凈利潤5.82億元,同比增長31.69%。
但與資本的快速擴張及亮眼的盈利能力形成對比的是,瀘州銀行2016年資本充足率出現明顯下滑。儘管該行在去年推進了二級資本債券發行、增資擴股等工作,但截至去年末,該行核心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由前一年前的17.82%下降到12.84%,資本充足率由18.96%下降到13.89%。
資本“饑餓”是主要動因
瀘州銀行並非孤例,一個月前向港交所遞交了申請上市材料的甘肅銀行,近年來資産規模與資本充足率也呈現“一升一降”的態勢。甘肅銀行在成立的六年內,資産總額、存貸款餘額均增長超過30倍,也同樣在近年密集發債,但資本充足率卻連年下滑,在2016年末資本充足率指標已逼近監管紅線。
此前就有業內人士表示,城商行資本充足率快速下滑與迅速的資産擴張不無關係,目前城商行的資産規模增速仍是行業中最快的。據銀監會發佈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城市商業銀行的總資産同比增長達18%,比排在第二位的農村金融機構高出5.6個百分點,比大型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高出9.2個百分點和9.6個百分點。
除了資本擴張帶來的壓力,今年金融去杠桿、MPA考核從嚴等政策,進一步令銀行資産充足狀況承壓。“銀行業務擴張受資本約束非常大,如果資本充足率不足,業務擴張將會受限。”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
而上市被視為是企業補充資本的一個重要渠道。有地方銀行人士坦言,受資本及展業區域限制,目前地方銀行在競爭中處於劣勢。如果能通過上市補充資本金,引入一些實力投資者,未來通過行業內兼併重組等形式做大做強的機會就多了很多,這也是眾多銀行爭相上市的重要原因。
不僅如此,上市後銀行“補血”工具也會增加。對比已上市的銀行來看,今年資本充足率同樣普遍吃緊,於是紛紛通過股權再融資等方式“補血”,上半年上市銀行披露的融資計劃涉及資金上限達7198億元,其中約四成為股權再融資安排。
不過,被問及瀘州銀行上市是否與資本充足率下降有關,10月23日,一位接近該行的人士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由於該行剛剛開始籌備上市,具體細節不便透露。
掣肘難題仍存
探究城商行對上市的渴求,趙錫軍補充分析稱,除了募資外,上市也可以令城商行的價值在市場中得到體現,通過交易股權,價值流動性也會有很大提升。同時,對城商行提升品牌形象、引入市場機制、加速治理結構優化等都會有益。
但這也對擬上市銀行提出較高要求。業內人士指出,地方行普遍存在業務過於集中、不良率高於同業以及股權結構等問題,這些會令上市路蒙塵。例如在業務集中度方面,不少地方銀行九成以上的貸款都集中在本地。而這又為資産品質埋下隱憂,從不良率數據來看,擬上市的成都銀行、蘭州銀行、青島農商行和江蘇紫金農商行等,2016年末不良貸款率均超過同期商業銀行1.74%的平均水準,其中成都銀行和青島農商行分別為2.21%和2.01%。
“大部分中小銀行不但業務同質化嚴重、貸款集中度過高,而且地方債務在資産結構中佔比過高等結構性問題特別突出。”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如是指出。一位不願具名的銀行業人士進一步表示,很多地方銀行都是由多家城市信用社或當地小型銀行合併而來,資産規模普遍較小,激烈的行業競爭會對其造成較大壓力,對風險的抵禦能力不強,並且在經營和管理理念方面還有待提高。
有業內人士建議,中小銀行未來的轉型之路主要應在完善公司治理架構、補齊短板後,從兩個方向突破:一是回歸服務實體經濟本源,充分發揮紮根所在區域的優勢;二是將風險管理能力作為看家本領,挖掘細分區域內優質中小微企業客戶和個人客戶,發展特色零售銀行業務,實現精準信貸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