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控江路遍佈感測器 “社區大腦”形成

2017-10-27 10:01:49|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控江路街道完成社區物聯網工程第一期建設,數據積累到一定程度將進入“人工智能社區”階段 7000個感測器遍佈街道,“社區大腦”形成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9

  近日,家住楊浦區控江路街道的居民發現,老小區裏的設施一旦出現問題,還沒等居民去反映,維修部門就已經主動找上門來處理了。你絕對想不到,“通風報信”的竟然是小區裏那一扇扇防盜門、一架架電梯、一個個車棚……

  楊浦區是上海建設新型無線城市的示範區,控江路街道作為楊浦區打造物聯網“社區大腦”的試點,在全國率先探索基於廣電網絡的新型物聯網應用,並於日前完成社區物聯網工程的第一期建設。控江路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劉鵬介紹説,這個被稱為“神經元項目”的工程目前共有7000多個點位,覆蓋居民生活的15個領域。全方位感知社區管理,掌握城區運行背後的大數據,一個“社區大腦”已初步形成。

  小區出問題,誰是神秘“投訴者”

  控江路街道網格中心就是街道的“社區大腦”所在地,在覆蓋整個街道的三維社區地圖上,呈現轄區內的無線門磁感測器、獨立式煙感探頭、智慧防火裝置等,將虛擬世界的觸角延伸到現實生活。

  工作日的上午,雙陽一村2號樓一戶居民家正在裝修。工人們把施工材料陸續運進大樓以後,忘記把擋住大門的磚頭拿掉,居民樓大門就這樣敞開了半小時。這一無人留意到的狀態,卻被大門上的一個無線門磁感測器默默監測到了,大門馬上發出“我沒關上”的信號,並傳送到街道的“社區大腦”。

  位於松花江路1150號的控江路街道網格中心,就是控江路街道的“社區大腦”所在地。在一面由36個螢幕組成的巨幅顯示墻上,記者看到一個覆蓋整個街道的三維社區地圖,地圖由無人機航拍採集而成。

  地圖上,每幢居民樓上方都頂著一個藍色或紅色的大門標記,“藍色的門是關好的,紅色表示門壞了或沒關上,一旦變紅,信息會馬上傳給居委會。”記者發現,不少建築物上還飄著一個個綠色煙霧標記,它們代表遍佈社區各處的獨立式煙感探頭,實時監控社區裏的防火安全。

  採訪期間,地圖上雙陽一村32號二樓的樓頂突然開始“冒煙”。“是煙感報警。”網格中心工作人員立刻撥通雙陽一村居委會的電話。“你好,我們這裡是網格中心,目前接到雙陽一村32號二樓的煙感報警,請立刻去現場查看。”10分鐘後居委會回電反饋,原來是一位居民家中炒菜因油煙太大又沒有開排氣扇而觸發了報警。

  物聯網是互聯網的延伸,將虛擬世界的觸角延伸到現實生活中,通過感測器等技術,把人與社區裏的各種設施有效聯繫在一起:社區裏的老舊電梯背上了“心電監控儀”,一旦出現故障會自動報警;無人看管的電動車車棚長出“眼睛”和“鼻子”,進車棚門可刷卡,也可“刷臉”;車棚內布有重重智慧防火裝置,公共充電樁一旦“感覺”過熱會自動斷電,煙感器一旦“嗅”到局部有煙霧就會報警;水質感測器則是社區的“舌頭”,通過24小時“嘗水”來監測居民樓二次供水的溫度、濁度、酸鹼度和余氯四項指標;河道裏還有低功耗的“電子鼻”,當河水氣味變臭時會發出污染預警……

  73雙“眼睛”,承擔重點場所監控

  在控江路街道共有7000多個無線探頭,分佈在61個小區、73個重點監測場所,解決了很多社會治理頑疾。它們如同“眼睛”“鼻子”“舌頭”遍佈社區運行各個方面,實現社區治理的能級躍升。

  像這樣的“眼睛”“鼻子”“舌頭”,在控江路街道共有7000多個,分佈在61個小區、73個重點監測場所,解決了很多過去無法解決的社會治理頑疾。

  滄州路107弄小區經常接到居民投訴高空拋物,把停放在樓下的轎車砸壞。居委會幹部在樓下日夜蹲點一無所獲,最後解決這個問題的竟然是幾個24小時無線探頭。“有了這些‘眼睛’日夜盯著,高空拋物一起都沒再發生過。”107弄居民高興地説,小區的可視化管理對不良現象起到了警示作用。

  位於雙陽路上的黃魚麵館,是一家無證照經營的店面,但由於受到周邊居民歡迎,街道對其納管備案,並在其後廚安裝兩個無線探頭。作為“明廚亮灶”項目之一,目前街道在28個飯店安裝了42隻這樣的“眼睛”,監控到的畫面會實時傳送到市場監管部門,所有發生在後廚、關係百姓安全的操作都盡收眼底,並有跡可循。

  這些無線探頭和傳統探頭的不同之處在於傳輸方式。“過去我們會使用電信的高頻信號來傳輸,但流量費高,光是街道裏的兩輛城管巡邏車的攝像頭,每年就要支付24萬元流量費。”劉鵬介紹,如今遍佈街道的7000多個感測器採用的是廣電頻譜的傳輸信號。這些低頻信號傳輸效果好、靈活方便,可承擔街道73個重點場所的監控。

  這就相當於社區裡長出“73雙眼睛”。建設中的雙陽一村、二村經過大規模拆違,目前正在進行廚衛改造、外立麵粉刷、樓道整治等工程,在還不具備鋪設光纜條件之前,可移動的探頭充當了臨時“衛士”。社區裏跨門經營頻發區域裝上“眼睛”後,一旦發現夜排檔、跨門營業等現象,立刻“告知”城管部門。綠化市容部門接到投訴,某小區偷倒垃圾嚴重,探頭裝上三天就逮住了偷倒者。在居民喜愛的夜跑地裝上探頭,相當於派了個“保安”現場巡邏。如遇大型活動,這些“眼睛”還能在活動期間充當臨時監控。

  遍佈社區的感測器,把接收到的信息分門別類地傳送到居委會、派出所、城管、綠化市容、市場監管等部門。“只要是社區有需要的地方,就會長出這樣的‘眼睛’‘鼻子’和‘舌頭’。”劉鵬把這些無處不在的感測器比作“神經元”,它們深入社區運行系統的“全身”,最後將感知到的信息匯集到“大腦”,實現城市管理和社區治理的能級躍升。

  截至今年7月,楊浦區已建成全國首個下一代廣播電視無線網(NGB-W)商用網絡和首張廣域低功耗物聯專網(LPWAN),兩張無線網絡能承載社區的下一代廣播電視、物聯應用和公共服務平臺三大領域。

  車位信息,“地板”會自動報告

  一張“互聯網+社區”清單,列舉了28個基於物聯網的社區應用。電子巡更系統守護社區老人,地磁感測器精準利用停車位,智慧路燈成了“立樁資源庫”……15個智慧“觸角”正發揮作用。

  一張楊浦“互聯網+社區”清單,列舉了28個基於物聯網的社區應用,其中15個目前已付諸實現,還有許多智慧的“觸角”將延伸到百姓生活的更廣泛領域。

  對社區或樓道的門鎖內置一個微信門禁硬體模組,傳統的刷卡門禁升級實現微信遠程開門或掃二維碼開門。目前這樣的智慧門禁已經在雙陽一村的4、5、6號樓實現。在記錄人員出入數據的同時,門禁還能安裝定位錨點,當佩戴“終端”(如名牌照片等)的人員經過時,將實現無感記錄。這樣一個“電子巡更系統”可將居委幹部走家串戶、保安巡邏小區的記錄登記在案,提高工作效率;還可監測社區老人的行動,一旦老人走出安全區域將自動報警。

  遍佈社區各處的窨井,一旦井蓋缺失就容易造成人員傷亡,裝在井蓋下面的報警裝置,可感知井蓋的位移、傾斜、加速度和震動,隨時報告給水務、消防、環衛等部門。水錶、電錶、燃氣表再也不用專人上門抄表,遠程抄表系統不但可自動統計記錄,還能在發生故障時實現通斷控制。

  小區裏哪有停車位,“地板”會自動“告訴”你。通過地磁感測器,居民可以精準掌握小區停車位是否被車輛佔用,配合智慧地鎖進一步關聯車位的使用授權,可解決停車位難找、等位耗時等問題。

  街道的5個公共衛生間未來都將裝上“鼻子”,只要有異味就會馬上“通知”保潔員清掃。會“説話”的還有小區的垃圾箱,在垃圾箱頂部安裝一個超聲波感測器,當垃圾高度離頂部小于30釐米時,會自動生成“我快滿了”的消息送達管理部門提醒搬運。

  立在街頭的智慧路燈不再只是照明工具,它們可根據環境調節亮度,還會成為一個“立樁資源庫”:燈桿上裝配高清攝像頭、顯示大屏、語音對講、WiFi設備、電動車充電樁和環境監測感測器,社區生活環境中的空氣溫濕度、大氣壓強、光照度等都能在路燈上看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