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博物館上演實驗多幕戲劇

2017-10-30 14:21:59|來源:東方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自然博物館上演實驗多幕戲劇《楚辭:植物歸來》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

  10月28日,在上海市靜安區專項文化基金和自然博物館的支持下,自然力研究院和上海閱讀派文化交流中心在上海自然博物館首次上演持續2小時的跨媒體生態戲劇《楚辭:植物歸來》。該劇通過裝置、書法、舞蹈、古琴、多媒體藝術的形式,讓博物館的靜物上演一則與屈原《楚辭》有關的實驗多幕戲劇。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

  據悉,該劇試圖通過植物的意象,讓屈原的部分詩作吟唱重新回蕩在現代人的視野當中。而為了今天下午2小時的表演,主創團隊曾多次前往長沙、汨羅江進行考察,並通過古琴、舞蹈、裝置的形式將視覺化的文學文本轉化為聲音、書畫和形體等藝術形式展現在觀眾面前。

  該劇編導和策展人周雷介紹説,從《楚辭》中選擇了包括《天問》、《離騷》、《招魂》在內的片段,編寫成一個戲劇文學腳本,自然博物館的恐龍化石區、遠古植物化石區、長江古生態區、古地層區成為屈原‘神遊’的異時空,《楚辭》念誦則成為一個時間解碼,讓博物館的靜物聽到密碼後自由流動起來。

  “我把《楚辭》的文字用四角號碼轉寫成數字,然後用古琴的方式把這些數字彈奏出來,觀眾聽到的音樂不是古琴曲,而是古琴在念誦《楚辭》。甚至我讓舞蹈者用古琴指法劈、掃、抹、挑、伏、撞、爪起當作舞蹈編舞指令,用人的身體動作念誦《楚辭》。這就是《楚辭》的音之、畫之、歌之、咏之、舞之、蹈之。”周雷説。

  據了解,作為中國文學的源流之一,《楚辭》發楚聲、名楚物、作楚調,形成了世界文學史上獨一無二的中國藝術範式,而將《楚辭》通過全新的跨媒介藝術呈現,國內尚屬首次。

  此前,自然力研究院曾經用多種形式不斷探索將生態、藝術與環保傳播結合,這包括與竇唯合作生態展演《潸何水》,與蒙古呼麥樂手、道教儀式音樂人、上海音樂學院蕭梅教授生態音樂學團隊合作《三經注水》,甚至與從南美洲智利的馬普切土著薩滿樂師合作第二屆世界水源地峰會生態音樂現場等。

  據主創人物介紹,《楚辭》的跨媒體實驗戲劇展示客觀上使用了一種詩性、文學性、生態哲學、東方觀的方式重新看待西方博物館陳列的進化論式、林奈分類學展品,試圖用這種方式激發更多公眾進行生態思考和跨文化對話。

  此外,《楚辭:植物歸來》所謂”植物歸來”,就是把被屈原人格化、神格化的植物當作具體的跨文化元素,通過在書法、音樂、舞蹈、裝置中不斷強調和反復,讓它成為自然博物館新的觀展方式:看到恐龍化石,想到曾經與之共生的植物;看到古植物化石,想到曾作為植物孑遺出現在《楚辭》當中;看到長江古生態展示,能想像屈原在九歌、懷沙、橘頌、悲回風、惜往日曾經見到的風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