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銅鍋煉膏 岳陽醫院拉開冬季養生序幕

2017-11-09 10:39:53|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咕嘟咕嘟,100口紫銅鍋煉膏拉開上海岳陽醫院冬季養生序幕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1

圖説:岳陽醫院冬令膏方制取開爐 新民晚報記者 徐程 攝

  100口紫銅鍋開爐,經過6個多小時浸泡的第一批膏方藥材入鍋煎煮,藥工在熱氣騰騰的火爐邊不斷攪拌,黑色湯汁在鍋裏翻滾跳躍,濃郁的藥香撲面而來。隨著爐火越來越旺,室內溫度達到40℃……昨天上午9時多,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拉開了冬季養生序幕,這間製作室將成為醫院最忙碌的地方之一。  

       冬季養生,膏方是不變的“主角”。以前説是冬季“大補”,現在更強調“調理”。岳陽醫院是上海唯一具備膏方獨立製作加工能力的中醫醫院,膏方製作室門外,上百個桶裏,堆滿了小山一樣的藥材。每個桶裏的材料都不一樣,藥工説,這就是一人一方。

  裏面一間製作室裏,有著近40年工齡的老藥師陳偉明,正在用竹攪片翻著紫銅鍋裏的藥材,大顆汗珠從腦門滴落。“很多醫院的膏方都是流水線上操作,電腦控溫,一體成膏,效率是高了,但老中醫的傳統也慢慢流失了。”陳偉明從當學徒工起,醫院就堅守傳統工藝,用紫銅鍋煎煮,分為七個步驟:配方、浸藥、提取、濃縮、收膏、分裝、晾膏,這七個步驟都很費時,需要一天半到兩天時間,最終出爐的是原汁原味的膏方。

  “每一個步驟都有嚴格的規範,處方跟著藥材走,確保品質安全。”陳偉明彎下腰,從鍋子下方取出單子,上面寫著處方、編號、患者姓名等信息。昨天上午11時30分, “頭汁”煮好了。陳偉明説,取出藥汁後,再繼續煎煮提取“二汁”,壓出藥渣後,藥汁併入藥液,放置在容器中沉澱。為什麼要壓渣?老法師娓娓道來,“很多有效成分都含在藥渣裏,如果跳過這一步驟,就會浪費,只有榨得乾乾淨淨,才對得起定制者花的錢。”濃縮至稠膏後,即可得到傳統的清膏。  

今天上午,等陳偉明再來到這間製作室時,一部分已經可以收膏了。收膏前,藥師按照處方,依次兌入阿膠、鱉甲膠等膠類、黃酒和糖類,還有各種珍貴的細料,如蟲草、楓鬥等。考慮到細料昂貴,若過早加入,有效成分會被藥渣吸收,所以要在收膏即將結束前再加。文火熬製中,黑色膏體逐漸變稠,用竹板挑起膏體檢查,能滴下成片,也就是“挂旗”,才算收膏完成。

  隨後,經過分裝和晾膏,就大功告成了。近年來,為了方便年輕人服用,醫院還推出了小包裝膏方。制好的膏方投入後,機器自動吐出一袋袋小包裝膏方。這種包裝密封性能好,保存時間更長,很方便攜帶和服用。“晾膏這一步驟看似簡單,其實也很重要,如果做得不好,不利於膏方的保存。”陳偉明説,膏方自然冷卻後要加蓋,避免水蒸氣回流導致發黴。

  在整個醫院,陳偉明是最有經驗的制膏藥師。1979年,他進入岳陽醫院工作學習煎藥,跟著兩個老藥工。過程是枯燥而乏味的,但陳偉明樂在其中。他一輩子都和中藥打交道,身上、頭髮絲裏總有散不去的藥味。“以前一上公交車,其他乘客只要吸吸鼻子,馬上就知道我是中醫院裏出來的。”

  “我和藥打了一輩子交道,你別看煮藥這麼簡單,這裡面的門道還真不少,按照你們現在的時髦話來説,這煎藥也需要工匠精神。”陳偉明説,前兩年退休後,醫院又把他請了回來。而他也有著“岳陽”情節,哪“挖”他都不去,就愛待在這間已經有些老舊的“藥廠”裏,別人叫他“廠長”,他欣然接受。陳偉明説,上海人吃膏方,吃的是一種考究,全手工打造的膏方,他説不上哪好,或許是一種傳承和情懷。

  今年,岳陽醫院膏方門診預約已過萬人次。岳陽院長房敏介紹説,膏方門診歷經了幾代中醫人薪火相傳,形成了特有的中醫特色品牌,現在每年要製作2萬多料。做好膏方,不但能延續長三角地區的養生習俗,還能發揚中醫養生保健的特殊功用。如今,來吃膏方的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比例也逐年提升。

  “一般立冬過後就開爐,到冬至前都是最忙碌的時候,這裡24小時不停歇。”陳偉明指著製作室四個角落的探頭説,這些“傢夥”記錄下了他和藥工們最辛苦的日日夜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