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上海兒童閱讀論壇舉行

2017-11-13 15:05:53|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讓孩子乘上文學的“擺渡船” 2017上海兒童閱讀論壇昨舉行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6

圖説:昨天,2017上海兒童文學閱讀論壇在上師大舉行來源/主辦方供圖(下同)

  為什麼孩子讀了大量的書,語文能力似乎未見提高?喜歡閱讀和不喜歡閱讀的孩子究竟未來會不會有審美差距?昨天,由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傳播學院、上海師範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主辦的2017上海兒童文學閱讀論壇在上師大舉行,中外專家圍繞“安徒生給了中國什麼”解讀兒童的“閱讀密碼”,並呼籲應讓孩子乘上文學這艘“擺渡船”,從被分數充斥的日常生活中“擺渡”到思想的彼岸。

  讀文學不能只讀“意義”

  “如果説寫作是箭,那麼閱讀就是弓;如果説大腦是一個盒子,閱讀就是給它裝上了一個信號接收系統。”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北京大學教授曹文軒通過比喻強調,閱讀能培養孩子發現資源的能力,提高孩子的眼力和創造力,因此,離開閱讀的寫作毫無意義。

  曹文軒坦言,在中小學課堂中,他時常會發現老師過於強調語文課文的“思想意義”,卻忽略了文學本身的美,而這恰恰脫離了語文教學的初衷——提高孩子的語言文字能力。例如,在學習契科夫的短篇小説《凡卡》時,有老師重點引導學生關注當時沙皇俄國統治下黑暗的社會現狀,卻沒有啟發孩子想一想,為什麼作者不是通過自己的描寫講述凡卡生活的苦難,而要讓主人公通過給爺爺的信自己講出來;這封信由於地址寫得過於簡單而永遠無法寄達,這一細節如何增加了作品的衝擊力。“語文課裏的德育必須是潛移默化的。”曹文軒強調。

  讓孩子學會“被感動”

  曹文軒説,在閱讀文學作品時,“被感動”應該是最大的收穫。在上海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梅子涵眼中,孩子的大腦不應被考試和分數塞滿,需要文學帶領他們獲得更高、更深的思維體驗。另一方面,閱讀並非越多越好。梅子涵建議孩子應該多讀那些“好玩,且有營養”的作品,而應遠離那些語言粗糙、缺乏道德感的書,而這需要家長把關。

  國際安徒生獎評委、美國聖地亞哥州立大學教授阿裏達·艾莉森認為,兒童文學未必一定要有充滿陽光和鮮花的圓滿結局,也可以揭示充滿貧窮和不公正的殘酷世界。“在童話中,通常我們可以相信好人一定有好報,然而,安徒生創作的許多故事中並沒有理想正義。可憐的小美人魚沒能得到應得的幸福,賣火柴的小女孩凍死在街頭, 堅定的錫兵為了一個根本不值得他付出的芭蕾舞演員白白犧牲了性命,而身為孤兒的猶太少女則被孤零零地埋在基督教社區墓地之外……他們的命運令讀者痛心,也讓人同情。” 阿裏達·艾莉森認為,這正是文學的意義所在,讓人可以有機會見識超出我們自己狹小天地的新世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