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人士寫感謝信讚上海醫療“快”

2017-11-20 10:27:28|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外籍人士寫感謝信盛讚上海醫療體驗 特點是“快”

  過完今年暑假,凱倫娜與丈夫一同從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返回上海。“這裡是我們第二個家。”她給夫妻倆共同的好友丹尼爾·趙發去一條微信,“願你工作順利。”這位外國朋友口中的丹尼爾,是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宮頸科主任趙棟。今年6月,他為凱倫娜進行卵巢囊腫手術,良好的就診體驗與預後讓這位美國患者驚喜不已,由此發來長達兩頁的英文感謝信。

  “隨著上海日益開放,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在此安居樂業,他們開始願意在上海體驗醫療服務。”趙棟的抽屜與手機裏,還收藏著來自法國、英國、孟加拉國等患者的感謝信。

  外國患者願在滬治療

  今年48歲的凱倫娜在上海有著雙重身份:某大學中文系在讀學生與某培訓機構英文教師。6月初,她在一次例行體檢中發現7.5釐米的子宮內膜異位囊腫(即卵巢巧克力囊腫)。“當時體檢醫生告訴我,囊腫會越來越大,如果破裂,會導致危險後果。”這一消息對凱倫娜無疑是晴天霹靂,“我在上海住了一年,只有去年感冒時才去醫院看過門診。面對這個遲早要進行的手術,我們不知所措。”

  凱倫娜坦言,他們的第一反應是回家,“我丈夫甚至已經買了兩個月內返程的機票。”凱倫娜在滬就醫面臨的一大難題是沒有健康醫療保險,若在外資醫院治療,大約需人民幣5萬餘元。輾轉多方,他們聯繫上了趙棟。趙棟説:“第一次見面,我就打消了他們的顧慮。在上海公立醫院就醫,他們的診療費用與外地自費患者相同,約1.5萬元。”

  根據檢查結果,凱倫娜需接受腹腔鏡下左側卵巢囊腫切除術。她又提出兩個疑問,“在美國,腹腔鏡微創手術多為門診日間手術,在上海也可以第二天出院嗎?這個手術可以不輸血嗎?”趙棟均給出肯定答覆。6月16日下午,凱倫娜順利接受了手術,術中出血量僅10余毫升,第二天上午便出院回家。之後在術後隨訪門診時,她興奮地告訴趙棟,“我感覺每天的狀態越來越好!”凱倫娜在感謝信中寫道,“讓我們感到驚訝的是,所有這一切安排得如此迅速,並能通過微信聯繫醫生,這在美國不會發生!”

  今年2月,孟加拉國的莎敏搭乘飛機第一次來上海,不為旅遊,卻為治病。26歲的莎敏近兩年下腹經常隱痛,夫妻倆想要孩子的願望一直無法達成。趙棟檢查後發現,她不僅有卵巢囊腫,且子宮內膜粘連嚴重。手術時,趙棟花了近三小時將每處粘連剝離。今年5月,拉澤爾把妻子懷孕的喜訊告訴趙棟,“謝謝你,謝謝中國!”

  “親臨上海醫院,會消除偏見”

  如今,不少外資醫院在上海落地,在滬外籍人士也陸續有了醫療體驗,但大多限于門診諮詢或生産,遇到需要手術,大多還是首選回到自己的國家治療。正如凱倫娜所説,一則出於對費用的考慮,二則因為對中國醫療水準發展現狀不了解,三則還有語言溝通方面的障礙。

  曾在美國有過5年生活經驗的趙棟對此深有體會,“有些外國朋友可能對中國醫療有誤解,如果有機會親臨上海的醫院,就會消除不少偏見。”

  在外國患者看來,在上海就醫最大特點就是“快”。同樣的疾病,在凱倫娜的家鄉,必須通過家庭醫生轉診再由其推薦婦科醫生,若需要手術還要預約等候。在以私立醫院為主的美國醫療體系中,如無健康醫療保險,這樣的腹腔鏡微創手術大約需要5萬美元;在加拿大,醫院會根據疾病輕重緩急安排手術,大約需要等待6至9個月。“像英聯邦國家的醫院,公立醫院大多只接受急診、重症患者,與我們的就醫習慣很不同。”趙棟説。

  吸引外籍人士選擇上海的或許是經濟、文化等因素,但作為城市生活重要指標的醫療,正在用專業、耐心與包容讓外籍人士樂意“留下來”。“趙醫生曾告訴我,我們關心的是患者,而不是他從哪來。”凱倫娜説,“我很高興自己做出這次正確的選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