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崛起世界“最集聚”大科學裝置群

2017-11-20 08:53:41|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上海超強超短鐳射實驗裝置成功實現10拍瓦鐳射放大輸出;軟X射線自由電子鐳射調試成功在即;上海光源二期線站工程順利推進……目前,在上海張江,已經崛起成為世界上集聚程度最高的大科學裝置群。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在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新征程中,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正成為高端創新資源集聚的新地標,助推中國科研從“跟跑”向“並跑”和“領跑”轉變。

  “國之重器”探索未知世界

  就在剛剛過去的10月底,生命科學家、浙江大學朱永群教授的論文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美國《科學》刊發,在論文致謝部分,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的名字赫然在列。上海大科學裝置群再一次為用戶亮相國際一流學術雜誌發揮了作用。

  今年,蛋白質上海設施的用戶中,已有6篇論文在《自然》《科學》《細胞》發表,從試運行至今被收錄SCI的論文已有190多篇。毗鄰這個世界一流蛋白質科研設備最齊全的科研機構,上海光源的二期工程正在積極推進。

  已建成運行八年的上海光源,截至去年底,共接待用戶3.2萬多人次,發表論文3200多篇。這是一個觸探世界科技前沿的“俱樂部”,它為中國科學家探索世界前沿課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利用首批建設的七條光束線站,中國科學家共有約60篇論文登上了《自然》《科學》《細胞》等世界頂級學術期刊,並誕生了一批世界矚目的明星級成果。

  “我對蛋白質中心的服務感覺非常滿意,他們提供了充足的機時和穩定的光源,對整個衍射數據收集的順利完成提供了保障。”朱永群在郵件中向記者表達對上海大科學裝置的感謝,這也是張江大科學裝置數以萬計用戶的共同心聲。

  去年下半年,光源二期工程開建,與16條光束線站一起建設的,還有四個輔助實驗室和一個用戶中心。到今年年底,二期工程結構將完成封頂,相關工藝設備也已開始安裝。2019年建成之後,它將幫助更多中國科學家衝擊世界前沿。

  張江實驗室完善創新生態

  近幾年,張江大科學裝置群不斷擴大:上海光源、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軟X射線自由電子鐳射、超強超短鐳射裝置、活細胞結構和功能成像平臺……

  建裝置不易,以大科學裝置為平臺,營造創新生態,更需智慧與耐心。今年國慶前夕,張江實驗室正式掛牌,揭開了張江大科學裝置群發展的新篇章———在現有大科學裝置集群基礎上,積極佈局光子科技、能源科技、類腦智慧、計算科學等前沿交叉學科研究,搶佔科技戰略制高點,實現顛覆性集群式突破。

  擁有一批頂尖實驗室,對一個國家、一座城市提高科技創新水準至關重要。對標國家實驗室要求,張江實驗室將更加強調目標導向,大協同、大投入、高度自主。

  到2030年,張江實驗室將努力躋身世界一流國家實驗室行列,發展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種類最全、綜合能力最強的光子大科學設施集聚地,涌現一批標誌性的原創性成果,解決一批國家急需解決的戰略瓶頸問題。

  同時,這裡還將吸引全世界優秀科學家到這裡開展合作研究。十九大勝利閉幕後,張江實驗室就開始著手面向全球不拘一格吸引和選拔高端人才,以響應十九大報告“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準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準創新團隊”的號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