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將在人工智能投資方面集全市之力

2017-11-20 14:43:37|來源:新華網|編輯:彭麗 |責編:石麗敏

  新一輪人工智能浪潮正在來襲。上海日前發佈的《關於本市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了“智慧上海(AI@SH)”行動,到2020年上海人工智能重點産業規模要超過1000億元,目標背後有哪些具體考慮?針對上海人工智能發展,還有哪些值得關注的焦點?就此,解放日報記者專訪了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主任陳鳴波。

  記者:當前,上海正在推進實體經濟能級提升計劃,這次人工智能實施意見提出要與實體經濟結合,背後有怎樣的關聯?

  陳鳴波: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由人工智能觸發的産業升級已經走來,中國的實體經濟必將變得越來越“智慧”。要把上海打造成為具有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全要素生産率的國際高端智造中心,人工智能將在其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人工智能本身就是實體經濟的重要領域。我們在這次發佈的《實施意見》中提出,要在人工智能領域提前佈局,並提出了一些具體的量化指標。比如,重點發展以智慧駕駛、智慧機器人、智慧硬體為重點的人工智能新興産業,到2020年人工智能重點産業形成千億級規模。其實,上海獨角獸企業已經在孕育,10家左右的獨角獸企業已經形成了影響力,但3年以後這些企業還在不在,這是政策制定的關鍵。以往,上海的獨角獸企業長到一定程度就會被收購,所以我説要向中關村學習,在人工智能投資方面要集全市之力。

  “十三五”期間,上海面臨“四條底線”的約束,這都是實體經濟發展的外在約束。如何挖掘新的要素資源潛力空間,形成實體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是我們一直思考的問題。而人工智能在先進製造、現代金融、商貿服務等領域的滲透應用,重塑了傳統實體經濟形態,從品質、效率、動力變革的視角,使“舊”的生産力轉換為“新”的生産力,為我們展現了一條實體經濟創新的“轉型之路”。

  同時,人工智能可以激發新模式、提升新服務,進而提升實體經濟創新競爭力。人工智能是數字化、網絡化演進的高級階段,用智慧的信息流引領技術流、人才流、資金流,不僅創造了新的應用和服務模式,拓展了市場供求對接的空間,而且增強了創新創業活力,優化了實體經濟發展環境。

  記者:在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上,上海相較于其他城市有哪些比較優勢?

  陳鳴波:目前,全國各個省市在AI的發展上積極性高漲,比如北京、深圳等地都有聚焦的支持政策。但國內各個地區的資源稟賦、基礎條件都不一樣,上海人工智能領域發揮出的最大優勢就是綜合生態優勢。具體可以從“人”“工”“智”“能”這四個字展開。

  “人”即人才優勢。上海為人才集聚創造了最佳土壤,目前全國有1/3的人工智能技術人才聚集在上海,張江已形成AI人才集聚區。而按照人工智能領域畢業生人數排名,上海交大在全國高校中高居第一。可以説,上海已經形成從科研專家到技術人才,再到學科人才的梯度人才高地優勢。我們還將制定和實施人工智能人才高峰專項行動,讓全球AI高端技術專家人才“為我所用”。

  “工”即産業優勢。産業是人工智能發展的基礎支撐,上海已經具有人工智能晶片及感測器、機器人及智慧硬體、智慧無人系統及軟體的全産業鏈基礎。同時,依託民用飛機、高端裝備、智慧製造、智慧網聯汽車、工業互聯網等優勢産業的智慧化提升,上海已形成比較成熟的産業技術和商業模式。

  “智”即智慧應用。海量的數據資源是人工智能訓練和應用的“助燃器”,上海通過加快建設網絡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成了覆蓋2400萬常住人口、200多萬家企業以及涵蓋全市域的人口、法人、空間地理基礎數據庫;全市醫聯數據共享系統擁有250億條數據,交通數據流量每日新增30GB;上海大數據交易中心日均數據交易量3000萬條,佔全國50%。

  “能”即賦能生態。上海有著人工智能企業生長的優越生態環境。科研“家底”厚實,依託復旦、交大、中科院上海分院等高校在類腦智慧、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智慧機器人等領域的優勢,構建了理論研究、技術研發、産品應用的研發創新鏈。而從市場推廣看,上海作為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有著最開放、高端的消費市場,是各類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最理想的試驗場。另外,上海還有著成熟的金融資本市場,各類創投資本活躍。

  我們對於人工智能發展的決心非常堅定,將著力推進《實施意見》的21條政策落地實施,構建以智慧經濟為引領的創新經濟體系。

  記者:數據是人工智能發展的關鍵,下一步在數據開放方面會有哪些突破?

  陳鳴波:的確,大數據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核心要素之一,是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燃料”。

  近年來,上海作為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著力推動數據資源的共享交換,促進相關的應用協同。據上海數據交易中心測算,2016年底我國有1ZB的數據,約佔世界10%,而上海數據總量佔全國數據總量的12%。在此過程中,政府部門自身系統內沉澱的大量數據如何通過向社會開放,獲得增值利用也是目前重點關注的領域。

  上海人工智能能不能發展,能不能在全國佔得先機,首要的就是數據的開發共享。下一步,我們將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在教育、交通、環境、醫療、商業等重點領域,分類推進政務數據資源有序開放。同時,響應社會需求,及時調整開放數據清單,提高開放數據的品質,聯合部分區探索構建數據開放市區兩級聯動模式。

  打破數據“藩籬”,政務數據首先要做到共享應用。我們將統籌推進跨部門數據資源共享和應用,開展政務數據資源的智慧治理、智慧分析和智慧應用試點,推動一批政務大數據示範應用建設,建立政務數據治理和資源共享機制。

  我們還將加快數據的分級分類開放制度,在面向公眾普遍開放的基礎上,研究針對實時性強、持續利用且處理能力要求高的數據服務採用安全認證和依申請開放方式,確保數據利用安全。

  記者:這次《實施意見》提出了“東西互動、多點聯動”的空間格局,各區現在對人工智能的態度如何?

  陳鳴波:在空間佈局上,《實施意見》提出在浦西的“徐匯濱江—閔行紫竹”,浦東的“張江—臨港”打造兩個人工智能集聚帶,並打造一批基於大數據、雲計算、車聯網、機器人等領域的特色集聚區,通過載體的建設,為人工智能創新發展和應用示範進一步集聚資源,匯聚政策,凝聚人才。

  對於人工智能,各區的行動可以用“爭先恐後”來形容。徐匯正在制訂《徐匯區人工智能産業規劃》《徐匯區關於建設人工智能産業集聚區的實施意見》及配套專項政策,立足西岸智慧谷、西岸人工智能創新中心、華涇北楊人工智能特色小鎮等區域形成人工智能應用項目、頂尖人才及重點企業集聚。

  閔行正在制訂《閔行區人工智能發展三年行動計劃》。近期,閔行區立項了5家區內人工智能企業,支持金額達到千萬元。依託紫竹高新園區和區內特色園區,實現“一核多點”發展,主推智慧駕駛、智慧傳感産業發展。

  臨港明確提出聚焦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産業核心,發揮智慧製造中心和工業互聯網建設的優勢和基礎,加快人工智能産業集聚。楊浦圍繞産業佈局和支持標準,正在制訂《楊浦區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産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嘉定則發揮産業優勢,聚焦智慧網聯、自動駕駛、高級制定輔助等汽車智慧技術研發,到2020年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智慧網聯汽車創新中心。靜安專注大數據産業基地建設,擬形成包括交易機構、創新基地、研究中心、産業基金、發展聯盟的“五位一體”大數據産業鏈,目標是到2020年達到200億元産值。

  另外,普陀、青浦、松江、長寧等也在圍繞智慧製造、智慧機器人産業抓緊相關佈局。伴隨“智慧上海(AI@SH)”號角的吹響,上海各區正在以奔跑的姿態“牽手”人工智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