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上海出品”戲曲在京熱演引熱議

2017-11-23 14:53:44|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三部“上海出品”戲曲經典在京熱演引發業界討論 好戲傳承,擇善堅守以待來者

  為期一週的“東方之韻·上海戲曲藝術中心經典劇目晉京展演”落下帷幕。“上海出品”的滬劇《雷雨》、昆劇全本《長生殿》、京劇《曹操與楊修》接連在北京多個劇場上演,著實掀起了一陣觀演熱潮:手執戲票的,有數十年前看過老一輩藝術家的表演,由此結下半輩子戲曲情緣的老戲迷,也有頭一次看地方戲演繹文學經典的大學生。他們或是在劇場賣力叫好,或是發微博朋友圈向周圍人推薦,用不同的方式為戲曲經典鼓與呼。

  在戲曲重回劇場追光燈中央的新時代,經典受到各個年齡段觀眾的熱捧,也引發業界的關注和思考。在昨天舉辦的“經典戲曲在新時代的傳承和傳播”專家研討會上,與會專家認為,三部經典無論是在創作還是傳承上都值得思考。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認為,站在新時代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要踏踏實實地對待中華戲曲的經典劇目,有板有眼地培養戲曲事業接班人,同時傳統戲曲也要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讓經典劇目走近當代大眾,把中華戲曲文化的精神滋養、美學滋養,轉化為一種強大的推動歷史前進的寶貴文化力量。

  傳承經典不能僵化,要在時代發展中孕育新意

  2015年起,上海戲曲藝術中心已連續三年集中晉京展演。而此次與以往不同的是,展演的三台劇目滬劇《雷雨》、昆劇《長生殿》和京劇《曹操與楊修》並非是近兩年的新創作品,而是歷經幾代傳承和數十年打磨的經典作品。談到選擇經典的初衷,上海戲曲藝術中心黨委書記、總裁谷好好説,希望戲曲人站在新時代的坐標軸,通過研究經典作品的創作與傳播規律,對戲曲當下的創作和未來發展給出參照係。

  經典的集中展示得到北京觀眾的熱烈反饋:上海昆劇團在國家大劇院演出全本《長生殿》,四晚演出不管是年逾七旬的蔡正仁、張靜嫻兩位老藝術家,還是初出茅廬的“昆五班”青年演員,叫好聲和掌聲持續至謝幕熄燈之後;上海滬劇院帶來的“看家戲”《雷雨》在北京大學演出,年初剛一開票就被學生搶購一空;傳承版《曹操與楊修》才演至半程,就有觀眾迫不及待地高喊“好戲”。

  每每經典備受追捧總有人感慨,“戲還是老的好看”。不過,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王馗看來,所謂的“老”只是老的故事、老的作品,讓人叫好的一定有“新的東西”。“所謂經典,哪一個不是由當時的人演出了這個時代裏應該有的感覺?”

  確實,回看經典,大多在繼承傳統過程中避免了僵化複製,擇其善者而從之。2007年上海昆劇團在繼承傳統摺子戲基礎上,將洪昇原著恢復、整合成四本《長生殿》,既有傳統的“迎像哭像”唱段,也有別開生面的“霓裳羽衣舞”。而滬劇《雷雨》則是丁是娥等老一輩移植曹禺的話劇劇本,讓原本發生在北方的故事,有了江南味道。而到了茅善玉再度演出時,通過在《花園會》等摺子中對傳統唱段節奏的變化處理,進而凸顯出繁漪的心理變化。名家名作在繼承中發展創新的經驗,尤其值得戲曲新創作品學習和鏡鑒。

  炫技不是傳承,“渾身是戲”只為服務角色塑造

  “戲曲表演不是跺幾個臺板、拉幾個警報、拖幾個高腔、灑一點狗血,搞些廉價的展示,來向觀眾要幾個好。”這是尚長榮將他的代表作《曹操與楊修》傳給青年演員時,反復強調的一點。令尚長榮難忘的是1958年看前輩演繹《白毛女》的經歷。袁世海演的黃世仁連謝幕都是戲,“他低著頭聳拉著腦袋,把帽子一摘,仍然沉浸在角色裏”。

  這一點得到了與會專家的認同,在戲曲市場繁榮的新時代,面對剛剛邁入戲曲大門的新一代觀眾而言,青年一代演員需要“精準傳承”,不能在炫技中偏離演角色、演人物的正軌。

  戲曲評論家趙承燕拿《長生殿》中張靜嫻對楊貴妃的演繹舉例:“她演醉酒的戲碼,沒有高難度技巧,可四次喝酒,演出四種味道。透過醉酒,她把楊貴妃的美從頭‘貫徹’到腳,仿佛每一個關節都散發著魅力。”這樣的表演,單靠模倣是不夠的,“因為老藝術家每次演出都在變,變就變在他們琢磨這個角色”。

  渾身是戲,只為服務角色塑造。業界前輩對青年演員提出了更高的期望,要在專業上更加努力,也要在美學、音韻學、文化積澱等各方面提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