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皮匠”“老流氓”“三六九”“二房東”……伴隨著滬語賀歲劇《七十二家房客》熱播,一批上海觀眾耳熟能詳的“本土明星”煥發新生,在熒屏活躍起來。這部沒有天價明星、沒做宣傳的賀歲劇,在春節期間播出的平均收視率是2016年上海電視劇頻道同期的四倍多,創下該頻道同時段收視近三年新高。
賀歲劇《七十二家房客》的成功,是本土IP(知識産權)影響力的重新釋放。據悉,《霓虹燈下的哨兵》《天涯歌女》《烏鴉與麻雀》等一批老上海經典作品,未來都將被改編成時令劇在熒屏與觀眾見面,讓“壓箱底”的經典重新煥發光彩。
開發經典要尊重時代審美
數據顯示,年初一至初八在黃金劇場的首集時段(19:00-20:00),SMG影視劇中心電視劇頻道推出的自製賀歲劇《七十二家房客》收視一路飆升,平均收視率達到2016東方衛視收視冠軍《錦繡未央》在本地的收視率。
從收視人群上看,作為主力觀眾的45歲以上人群大幅增長;15歲到24歲觀眾收視同比增長135.1%;35到44歲觀眾收視同比增長651.4%。影視劇中心副主任姚遠表示,這些數據説明《七十二家房客》是一部適合節假日播出的“闔家歡”作品。
《七十二家房客》是上海人民滑稽劇團的看家之作。1958年,楊華生、笑嘻嘻、張樵儂、沈一樂4位滑稽藝術家以解放前上海底層市民的艱苦生活為素材,寫就轟動一時的滑稽戲《七十二家房客》,“三六九”“二房東”“流氓炳根”等成了一代滑稽戲的經典形象,“三六九,拉現鈔”等經典臺詞流傳至今。
新增情節讓觀眾有新鮮感
從2個半小時的舞臺劇到8集電視劇,《七十二家房客》在保持精華的基礎上,對一些情節和人物做了合理的擴展,尤其是增加了地下黨這個支線,讓熟悉故事“老梗”的觀眾也有新鮮感。該劇全程在車墩影視基地實景拍攝,上海石庫門弄堂五方雜處、擁擠不堪的市井風情撲面而來,熟悉的滬語及各地方言也讓觀眾倍感親切。
上海滑稽戲、本土喜劇明星的加盟也讓這一本土賀歲劇愈加親民。王汝剛塑造的無賴“老流氓”炳根、毛猛達飾演的專敲竹杠的“三六九”、張小玲扮演的貪婪“二房東”,還有計一彪陰冷毒辣的“警察巡長”、陳國慶的膽小“金醫生”、陳靚的正直“小皮匠”、錢懿的街頭藝人“杜福林”、許榕真的善良“舞女”等人物,讓觀眾大呼:“這些笑星演起電視劇來那麼棒。”
改編經典內容依然是核心
近年來,影視劇中心致力於海派文化的傳承和推廣,先後推出《哈哈笑餐廳》《老洋房的笑故事》等滬語情景喜劇,雖然都取得不俗收視率,但沒有《七十二家房客》這樣的收視佳。究其原因,姚遠認為,“電視檔期”的概念不應缺位。“《七十二家房客》的成功,很重要一點就是在特定時間節點推出有針對性的內容。”《七十二家房客》在春節期間吃過晚飯後看最適合。
將滑稽戲《七十二家房客》改編成電視劇是一次成功試水,“爆表”的收視率也讓創作團隊信心十足。據透露,他們還將對一些上海本土IP進行開發,比如《霓虹燈下的哨兵》《天涯歌女》《烏鴉與麻雀》等老上海經典都有可能改編成特定時段觀看的時令劇。選準題材、瞄準時段外,姚遠認為,內容打磨依然是重中之重。“經典如何進行合理改編、如何擴容支線內容很關鍵,內容依然是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