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虹口區成立反家庭暴力庇護救助中心,多方聯動開展婦女維權服務 編織安全網幫她們走出家暴困境
不久前,虹口區反家庭暴力庇護救助中心正式掛牌成立,因遭受家庭暴力導致無處居住等暫時身處困境的對象,都可申請庇護救助。
目前,虹口區依託區婦女法律援助中心、街道婦女維權服務站、居民區婦女維權服務接待點三級聯動開展婦女維權服務,還會同法院、公安等6家相關單位成立了區“反家暴彩虹聯盟”,形成一個聯動的干預網絡,從源頭上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
專業社工介入修復家庭裂痕
去年10月,虹口區婦聯接到黃晶(化名)媽媽的電話,聲稱女兒被女婿實施家暴多年,自己實在忍受不下去了,只能求助。
“愛無傷痕”反家暴公益項目組立即派專業社工(資深心理諮詢師)與黃晶媽媽取得聯繫,並和黃晶約定時間,做深入了解和心理疏導。黃晶留學歸來,和丈夫一起在上海創業,經過十幾年打拼,已事業有成,他們還有一個乖巧的女兒。丈夫也受過高等教育,就是易怒,從2005年開始毆打黃晶,她曾報過警,丈夫也寫過保證書等,但家暴還是時有發生。去年10月6日因言語不和,丈夫又一次毆打她,黃晶不堪忍受,選擇報警。她的媽媽則向婦聯求助。
專業社工分析認為,該個案屬於比較典型的家庭暴力。施暴者清楚自己的行為,但又控制不住,導致妻女身心受到傷害。但夫妻感情基礎尚在,雙方認知度較高,施暴者有悔過意願。家暴原因除了施暴者個人問題,也存在夫妻溝通、長輩干預等其他因素。受害者一再表達希望對施暴者進行懲罰和約束。為此,區、街道婦聯、反家暴項目組和派出所一起,多方了解情況後給黃晶丈夫開了告誡書,警戒其毆打妻子的行為是違法的;同時社工對黃晶的媽媽進行了心理諮詢,讓她也認識到女兒已長大,對其保護過多也是種傷害;由於受害人和施暴者都有珍惜婚姻的想法,項目組對其做了家庭治療計劃。
經過長達一年的不間斷關愛,目前,黃晶的父母選擇回老家生活,放手讓女兒自己去面對和選擇婚姻生活。前不久,黃晶和丈夫一起錄製了感謝視頻寄給項目組,並傳來喜訊:黃晶懷上了二胎。
整合各方資源幫助外來媳婦
説到傷心處,38歲的外來媳婦小雲(化名)會黯然落淚。經歷了一場順利的民事調解後,小雲説得最多的是“沒想到在上海有那麼多陌生人主動幫我”。
10年前,小雲和丈夫離婚,結束充滿家暴的婚姻,帶著兒子回到江西老家生活。按當時法院判決,小雲前夫每月應付兒子撫養費500元。但10年過去了,這筆錢就沒收到過幾次。轉眼兒子要讀初中了,卻因為是上海戶口沒法在當地就讀。為了解決兒子的讀書問題,小雲帶他來到上海,希望前夫增加撫養費。但由於心理陰影仍在,她不敢和前夫直接接觸,幾經徘徊來到了虹口區婦女法律援助中心,退休法官陸霞娣主動幫她聯繫了前夫。經過陸法官幾次釋明法律,前夫同意每月付給兒子撫養費800元。虹口區婦聯同時指派區家事糾紛調解員為雙方當事人主持調解,還幫助小雲的兒子在其所屬街道申請到每月500元的低保和78元的副食品補貼。
由於當事人不想去法庭,陸霞娣又指導原告就近運用網上自助終端,向法院申請立案,最後促成雙方當事人以信息化技術作支撐,與審判法官直接遠程視頻連線,達成民事調解協議。原本可能耗時數月的官司,變成了一週完成的民事調解。這個案例,正是得益於婦聯組織整合各方資源,降低群眾訴訟成本,促進民間糾紛就地解決,創新參與社區便民調解的舉措。
全方位維護婦女兒童權益
服務了兩年,“愛無傷痕”反家暴公益項目負責人梁芳説,有兩個積極的變化值得一提,一是當事人主動打電話求助的多了,二是和公安聯動越來越緊密。
記者了解到,虹口區依靠公安分局,分層建立區、街道和居民區各級婦聯與公安分局治安支隊、街道派出所法制員、社區民警三級聯絡機制。目前,虹口區公安局開具的家暴告誡書,均係申請人遭受家暴後求助於街道婦聯,婦聯指導其向派出所申請開具的。在區婦聯與區法院的密切協作中,特別開通了人身安全保護令綠色通道,為涉家暴案件的婦女兒童受害人提供法律諮詢、援助、立案審理等一站式涉訴維權服務,每件案件從立案到審判、審結不超過48小時;建立人身安全保護令裁定通報制度,至今法院共受理人身安全保護令案件12件,其中出具人身安全保護令裁定5份,每份保護令法院均送達婦聯和社區,經婦聯回訪調查,申請人均表示未再有新的暴力發生。
今年,虹口區婦兒委還發佈了《反家庭暴力白皮書》,為反家庭暴力法的實施推進提供了數據資料、情況分析以及對策建議。
在多方聯動的基礎上,對家暴案例的處理越來越專業、全面。反家暴項目助理高正軍説,很多時候,施暴者的心理也是非常需要關注的。任何一個家暴案例都不是孤立的,它和原生家庭、代際等都有密切關係,對於家暴家庭,到底需要自我提升、維護關係,還是需要自我保護、彼此遠離,其中都有專業的判斷和處理,後續干預同樣是漫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