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不要百萬租金卻要文化中心 非遺傳統文化品牌在虹口紮下根
“今後涼城新村街道將以打造‘10分鐘文化體育服務圈’為目標,拓展“互聯網+”平臺,將文化服務配送到更多的市民驛站和黨建服務中心。”
全新擴建的涼城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鑲嵌在涼城社區繁華的商業區中間。在這個寸土寸金的地方重新開張,硬是在原址“長”出2000余平方米,面積從原先的1700平方米,擴大至現在近3800平方米。“寧願不要租金,也要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實現文化惠民。”虹口區涼城新村街道黨工委書記張國躍説。
記者參觀後發現,改造後的涼城社區文化中心硬體設施明顯升級,擁有嶄新的現代化設備設施、寬敞明亮的功能活動室和獨特新穎的文化藝術展品。活動區、功能區、辦公區等三大區域動靜分開,800平方米閱讀區有獨立的兒童閱覽室,616平方米、可容納220人的文化劇場音響效果極佳,還有獨立的舞蹈房、排練廳、展播廳、乒乓球室、創意室、多功能教室、琴房、東方信息苑等,極大地豐富社區居民的文化需求。
辦文化活動中心到底為誰服務?
原先的涼城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建於2007年,有簡單的活動室和圖書館。由於歷史原因,相當一部分地方被用來租給健身等娛樂企業。每年100多萬元的租金,在當時是一筆不小的收入,對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運作提供了資金。然而,這些企業是以贏利為目的的,居民真正能活動的場地卻很少。
10年過去,這樣的運作模式到底符不符合居民的需求?社區居民對文化有些什麼新的需求?對此,虹口區涼城新村街道組織了一次頗具規模的調查了解和走訪,社區居民普遍反映,文化活動中心太小了,難以滿足大家的需要。
這一次調查了解和走訪,讓街道心中有了底。“我們辦文化活動中心到底是為誰服務?首先要搞懂這個道理。只有不斷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才能更好地為居民服務,使文化活動中心成為價值引領和思想道德建設的前沿陣地。”涼城新村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負責人孫希愛説。
心中有底,決策也有了底氣。2015年底,涼城新村街道決定將原先租借出去的健身等場所全部收回來,用作居民文化活動的場地,並按照虹口打造“文化強區”的指導思想,對此進行全面改造。“當然不是説收回就能收回,還是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比如,有些娛樂企業租期沒有到期,同時也會少了一筆不小的收入來源。”張國躍説,即便這樣,我們也要收回,因為居民對文化的需求是大事。經過協商,健身等企業搬離了原屬於文化活動中心的場地。
一下子“長”出了2000余平方米麵積,新的文化中心到底該怎麼佈局?街道同樣通過走訪、座談,廣泛聽取了社區居民的意見建議,最終形成了如今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佈局:圖書館、劇場、多媒體活動室、舞蹈房、排練廳、展播廳、乒乓球室、創意室、琴房等,其中劇場、多媒體活動室、排練廳等都是根據居民建議增設的。
非遺文化傳承人有了專用工作室
栩栩如生的大幅十二生肖剪紙,形神兼備的花卉植物竹雕,滿墻跳躍的音符浮雕,明清民國時期的陶器瓷器、文房用品、觀賞擺件、日用品……在涼城社區文化中心創意室外走廊展區,映入人們眼簾的是一幅厚重的歷史和文化場景。所有展現的剪紙、竹雕等非遺傳統文化作品都出自於涼城社區的“達人”,所有展示的珍貴收藏品也都來自涼城社區的居民百姓。
這是全新改造後的涼城社區文化中心有別於其他社區文化中心的最大亮點之一。隨著群眾性文化活動的深入開展和深度挖掘,非遺傳統文化特色品牌在涼城新村街道紮下了根。
非遺傳承人史萍的剪紙、謝良卿的竹雕、“楊氏太極拳”傳承人劉嘉惠的太極拳太極劍,歷經歲月傳承,正逐步成為展示涼城社區文化的新名片。史萍的剪紙作品入選《可愛的祖國——中國旅遊文化收藏展》、《東亞之光體育收藏展》等頗具影響力的大展;謝良卿榮獲上海市“百名市民工藝達人”提名獎;劉嘉惠領銜的“楊氏太極拳傳承基地”曾代表涼城社區多次參加區市級太極拳及氣功比賽,屢獲佳績。
記者在涼城社區文化中心參觀時,遇到了已經入住非遺文化傳承人工作室的劉佳慧。她告訴記者:“自己盼了十年,終於有了專用的辦公室。”目前,史萍、劉佳慧等都入駐了工作室。創意室裏,則陳列了涼城社區居民的剪紙、布藝、浮雕等非遺傳統手工藝作品,還配備了一台70英寸的多功能一體機,每週定期為社區居民和在校學生開展不同形式的創意課程。
向居民提供更多具有思想性和藝術性的文化産品
對於改建後的文化活動中心,居民們普遍叫好。其中最受歡迎的是乒乓球室,每天4張球臺幾乎從不閒著。“文化活動中心現在不僅功能比較全,而且還是老百姓所需求的。每天有空時就過來轉轉。可以説是我們的快樂老家!”家住廣粵路的居民程靜涵激動地告訴記者。
值得一提的是,文化劇場在設計方面獨具特色,220個座位可以根據活動需要進行高低調節,或臨時挪移;舞臺、化粧間、服裝間等比舊劇場擴容很多,可容納更大規模的演出團隊;舞臺新增了大型LED螢幕背墻,音響和燈光進行了重新設計,能夠滿足更高品質的節目演出。面積約120平方米的多功能教室,採用專業隔音墻設計,並配有移動幕布和四個環繞音箱,小舞臺既可供老師講課用,也可作為戲劇小品排練用。
在改善硬體設施的同時,涼城社區文化中心同步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通過“一品、一節、一會、一校、一欄”建設,以公益性、便捷性、服務性為原則,針對居民群眾的不同文化需求,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學習、教育、娛樂、健身等活動,從而真正成為居民修心養性的文化驛站。
據了解,活躍在涼城社區文化中心的大小團隊共有66支。其中不少獲得了很多榮譽:海上合唱團獲上海市2016年市民文化節“融義杯”合唱大賽銀獎;銘心舞蹈隊獲第三屆中國香港“金紫荊花”大賽金獎等。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將著力把優秀團隊引入,以66支核心團隊為基礎,逐步輻射到社區內活躍的300余支大小團隊,讓更多群眾參與其中。
“改建後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要向居民提供更多具有思想性和藝術性的文化産品,使先進文化的理念和做法更好地惠及百姓,把黨和政府的關懷送到百姓心坎上。”張國躍説,“今後涼城新村街道將以打造‘10分鐘文化體育服務圈’為目標,拓展“互聯網+”平臺,將文化服務配送到更多的市民驛站和黨建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