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拆門相迎”的壁畫展正式亮相 多數為首次面世

2017-11-30 11:00:26|來源:國際在線|編輯:陸琲嘉 |責編:劉徵宇

  【專稿專題】【文化(大文字)】上博“拆門相迎”的壁畫展正式亮相 多數為首次面世

九原崗壁畫在墓室的位置 供圖:山西博物院

  【專稿專題】【文化(大文字)】上博“拆門相迎”的壁畫展正式亮相 多數為首次面世

在“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畫藝術展”中,這件文物被放置於層高5米的獨立展廳。供圖:上海博物館

【專稿專題】【文化(大文字)】上博“拆門相迎”的壁畫展正式亮相 多數為首次面世

《朔州水泉梁北齊壁畫墓》在展覽中被搭建復原為壁畫墓的形式,最多可同時容納5人參觀。供圖:鄒瑞玥 攝

  國際在線上海微網消息(鄒瑞玥):11月29日,上海博物館與山西博物院共同舉辦的“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畫藝術展”拉開帷幕。本次展覽遴選山西博物院珍藏的北朝和宋金元這兩個時期的十二組八十九件墓葬壁畫作品,展品大部分為首次公開展出。

  展覽分為“天似穹廬”、“人亦黃土”兩部分,彰顯北朝與宋金元這兩個時期山西地區民族融合的歷史軌跡,描繪民族文化碰擊與交融的壯觀場面,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一次壁畫藝術原作特別展覽。此次來滬的都是墓室壁畫。

  中國古代壁畫有三種形式,一是石窟壁畫,莫高窟是最典型的例子;二是寺觀壁畫,最為著名的當屬山西芮城永樂宮壁畫,滿布三座大殿的960平方米元代壁畫不僅是我國繪畫史上的傑作,甚至也是世界繪畫史上罕見的巨制;還有一種便是墓葬壁畫。石窟和寺觀壁畫題材多為佛教故事畫和經變畫,而墓葬壁畫則更多地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場景,能看到很多當時社會中流行的生活方式、服飾、建築、飲食、民俗,甚至體育項目。

  此次展覽中單體面積最大的一件展品是《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墓道北壁壁畫》,長3.2米,高3.5米,上博為了迎接這件文物入館,特意拆除南側玻璃門,這在開館21年來的展覽史中尚屬首次。

  在壁畫展中,這件文物被放置於層高5米的獨立展廳中。這幅壁畫2014年被考古人員在一座北朝墓地中發現,繪有一座規模宏大的木結構建築,屋頂正上方繪一火盆,左右兩側各繪一獸首鳥身的怪獸形象。這是首次在同時期墓葬壁畫中發現木結構建築,在此之前,我國有詳細圖像記載的建築最早只能追溯到唐代,這幅壁畫詳盡地展示了北朝建築樣式,可以説是突破性的發現。

  此次展覽還搭建復原了一座壁畫墓。《朔州水泉梁北齊壁畫墓》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窯子頭鄉水泉梁村。山西博物院于2008年6月進行了考古發掘及壁畫搬遷保護,是國內復原較大型墓葬壁畫結構的一大成功案例。為了更好地呈現觀展效果,讓觀眾能夠身臨其境,上博將這組壁畫按照甬道、墓頂與墓室等原位放置。墓頂壁畫自上而下分為三部分,上層繪天象圖,中層為四神圖,下層是十二時圖。墓壁的北壁為夫婦宴飲圖,東壁為鞍馬儀仗圖,西壁為牛車出行圖,南壁為門洞,左右兩側繪有鼓吹圖。由於進入墓室的甬道較為狹窄,出於文保的考慮,設計了一條通透的玻璃通道,每次最多只可同時容納5人在內參觀。

  壁畫經過了上千年歲月的洗禮,是一種脆弱易損的文物。雖然壁畫經揭取保護處理後初步達到了穩定狀態,但它們對環境變化依然非常敏感。為了保證此次展覽中壁畫的安全,上博文物保護科技中心的技術團隊從展櫃的製作、溫濕度監控、照明調節等多方面進行了綜合保障。在保證展示效果的同時,根據不同展櫃的需求,放置了調濕劑和調濕器,讓長期處於山西相對乾燥氣候中的壁畫,到了上海也能安然無恙。

  據悉,展覽于11月30日正式對公眾開放,展期將持續至明年三月。

分享到: